“双创”了,文物古迹也该“保养”了

 文化,是城市之魂;文化,与历史相连。现代社会,高楼林立演绎着城市繁华,而承载着历史文化印迹的文物古迹却深藏在巷里街角,在岁月的流逝中日渐变得模糊。近年来,我市文物部门已在努力,但资金不足、缺乏人才、所有权归属等诸多原因,使得文物古迹保护的过程显得异常艰辛。

  8月27日,中元节。午后,倾盆大雨滂沱而至。琼山区府城鼓楼街鼓楼前,一位匆忙赶路的老者停下了脚步,伫立于墙根一隅,神色凝重地看着面前的满目疮痍,仿佛抗战的烽烟、轰鸣的炮火仍在耳目边肆意倾泻。

  文化,是城市之魂;文化,与历史相连。现代社会,高楼林立演绎着城市繁华,而承载着历史文化印迹的文物古迹却深藏在巷里街角,在岁月的流逝中日渐变得模糊。近年来,我市文物部门已在努力,但资金不足、缺乏人才、所有权归属等诸多原因,使得文物古迹保护的过程显得异常艰辛。

  “双创”为海口文物保护带来了活力与动力,市领导更是多次对历史文物古迹保护进行了实地调研。“双创”不仅要实现天蓝、海蓝、城靓的外在美,更要提升城市底蕴深厚的内在美。在此契机下,文物古迹作为城市灵魂的载体,期待着从文化意义、精神价值上同现代社会对话。

  文物

  传承的坎坷与执着

  雨中,沿着残破的踏道,记者登上了鼓楼。曾经,她代表着海南自强不息的那份坚韧,这座由海南卫指挥使王友所建的军事建筑,见证了海南民众抗日战争的顽强与勇敢。如今,鼓楼已成为了危楼,在雨中落寞又执着地屹立着。“府城鼓楼是省级文保单位。”顺着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科科长蓝春宝的提示,记者找到了“省保单位”的石碑,只是此情此景让人感伤,眼前这座古建筑在历史的洗礼中似乎并未得到足够的“保护”。

  鼓楼的破损并非一朝一夕,对居住在附近的人来说,她仿佛野草自然枯萎,一点也不意外。“鼓楼老了,风景老人,人也老了,知道这里故事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在残垣断壁间回响,停留的老者颤抖的声音更显苍凉,“破的是建筑,丢的是历史啊!”

  历史的断层并不止府城鼓楼,相邻的黄忠义公祠之前同样如此。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有关部门及黄氏后人的关心支持下,黄忠义公祠修缮工程已于2014年12月启动。“祖宗留下的东西,绝对不能丢。”捐赠者黄惠告诉记者,修缮黄忠义公祠是为了弘扬先祖的文化精神,也是所有黄氏后人的心愿。

  黄忠义公祠,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由侨居东南亚和海南本地的黄氏后裔共同兴建。经过近一年的修缮,正寝和廊房已经修缮完毕。

  同样正在进行修缮的还有琼山学宫,又称琼山孔庙,坐落在琼山区府城文庄路17号。据史书记载,琼山学宫始建于宋代,几经迁移,丘浚、郑廷鹄、海瑞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为学宫作记。经历沧桑之后,琼山学宫大部分建筑已经坍塌,仅遗存一座大成殿,见证和传承着海南的传统文化。

  “有时,文物古迹就像精美的瓷器一样,因打碎而被抛弃。幸运的是总有拾瓷片的人在,然后一直努力拼接和传承。所以我们的历史还在,灵魂还活着。”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洪表示。

  现状

  保护的尴尬和无奈

  海口文物古迹众多,每个名字、每个故事都蕴藏在年轮的深处。它们贯穿纵横,成为海口的记忆。据文物部门统计,海口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达1560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23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8点,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6处,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处103点。在“双创”的背景下,如何“安放”这些历史“记忆”,给海口以后的文物保护和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然而,同是“文物”,境遇却千差万别。“这几年,海口的文物保护工作主要集中于五公祠、海瑞墓、丘浚墓等具有一定开发价值的重点文物项目。”海口市文物局局长王大新介绍,除了资金投入外,还为一些国保单位专门设立管理机构。据悉,目前我市有5处国保单位成立了管理机构,分别为五公祠管理处、海瑞墓管理处、丘浚墓管理处、丘浚海瑞故居管理处、中共琼崖一大旧址管理处。另外,为有效保护我市珍贵的历史文化街区,专门成立了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处,并代管国保单位秀英炮台。

  然而,与国保单位相比,省保单位和市保单位却略显尴尬。“省、市文保单位基本没有设立管理机构,其中近40%的文保单位地处野外,无专人管理。”王大新告诉记者,这些野外的文保单位普遍存在建筑朽损,消防、安防隐患严重等现象。“尤其是古墓类的文保单位,时常发生文物被盗事件,我们很多时候对此也无能为力。”王大新无奈表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解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我市的文物保存完好率达不到70%,形成了大量的文物保护欠账。“文物古迹,犹如老照片,留存着城市的记忆。文物保护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遇到再多的困难也得坚持。”蓝春宝说。

  困境

  前行的艰辛与瓶颈

  文化,承载着一座城市的魂,是一种“寻根”,也是一种眷恋,更是一种情怀。即使千载烟云,不变的依然是城市之魂。承载着历史文化印迹的文物古迹,因为资金不足、缺乏人才、所有权归属等诸多原因,使得我市文物保护工作在艰辛中前行。

  “资金投入不足,文物保护经费有时就像挤牙膏,一点点挤出来的。”王大新表示,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我市各级文保单位的修缮保护率仅为50%。因为经费不足,近五年文物部门平均每年只能完成1至2处文物的修缮保护工作。

  编制缺乏、待遇不高等因素导致文博专业人才缺乏,同样制约着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高效开展。“此前也引进过一些专业人才,但都没能留住,其中包括两名具有文博高级职称的人。”王大新说,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全市文博业务的开展陷于低水平、应付状态。不仅缺乏科学手段支撑文物的日常维护,一旦出现破损状况更无法妥善修复。此外,还缺少文物维护工作的长远规划,多数文物年久失修的尴尬境况也益发凸显。

  产权归属也是制约全市文物保护工作的瓶颈。据介绍,文保单位所有权分为国有和非国有,所以一些文保单位的所有权属于企业或个人。“对于一些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文物部门想出资修缮,却因为所有权问题未能如愿。”

  位于府城金花村的吴氏民居,由于年久失修以及多次遭遇热带风暴袭击,门楼处已经塌了一截。去年,文物部门曾做了一个修缮报告,并打算挤出一些资金对门楼和坍塌部分进行修缮,但部分所有权人并不愿意修缮,而是希望拆除后盖房,“那是不可能的,吴氏民居属于文保单位。”王大新说,如果文保单位所有权人没有经济能力修缮,可以向文物部门申请帮助,“但他们却只字不提,鉴于破损程度较为严重,我们准备抢修。”

  每一座古迹,每一件文物都讲述着一段岁月,铭记着一段历史。在今天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更加用心呵护这些城市记忆,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脉。如今,海口的文物保护工作或将迎来新的机遇,“在‘双创’的大背景下,这些饱经沧桑的文物古迹正期待新的变化,为城市精神注入更多内涵。”王大新说。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