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应让原住民受益

  自2006年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以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在理论层面,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动态保护、生态保护、整体保护、综合保护、活态传承、教育传承……各种各样的新观念、新理论不时出现,让人倍感振奋;在实践上,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成绩喜人。作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体的传统村落,由于宣传到位、利用适当,这两年也备受世人瞩目。如山西的乔家大院,借助旅游,仅门票收入每年都在数千万元以上。截至去年底,国家已认定并公布三批计2555个传统村落。

  但是,大多数传统村落保护仍然面临诸多难题,如原住民生产、生活条件差,就业门路少,“空巢化”严重等。解决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关键在留住原住民;要留住原住民,就要让他们真正受益。

  1.提高原住民的生活质量。由政府出资,在保持传统村落整体布局不变的情况下,改善原住民的居住环境、基础生活设施,保护好村内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满足村民的现代化生活需求。

  2.建立政府补贴机制。近年来,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在广大农村逐步完善,让千百万农民受益,但社会保障只能让农民维持基本生存,不能让他们富足。即使旅游业做得比较好的传统村落,原住民也不可能都去摆摊设点、搞“农家乐”,多数人除了种田,还得出外打工。由此,笔者建议,凡被国家认定的传统村落,政府给予原住民数额不等的生活补贴,让他们不离乡就能过上悠然自适的生活。

  3.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吸引原住民在当地就业。保护、传承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延续,没有民众的积极参与,很难说是真正的“活态”。因此,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脱贫致富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传承民间文化的同时,还能让原住民发家致富,是吸引原住民不离乡的最好办法。

  4.满足原住民的精神需求。传统村落承载着浓郁的文化,生活其间也是一种幸福,更是美的享受。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启发和政策扶持,让广大原住民认识到传统民居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培育在家乡生活为美为荣的意识。

  只有让全体原住民既感到物质上自足,更感到精神上丰盈,从传统村落中真正受益,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中去,传统村落才会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