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如一日守护文物 记云南施甸文管所干部何在品

  “龙在上、凤在下,这副图案说明了这扇被镂空的格子门是明朝期间的历史文物,而不是清朝以后的现代文物。”普通话虽然不标准,但是听的人却听得入了迷,说话的人不是历史学专家,他只是一个高小毕业的小学生,一名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叫何在品。

  他在云南施甸坚守30年,把一个普普通通文物古迹通过语言演绎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死文物在他的口述过程中变成活教材。

  时间回眸到1983年的9月4日,那时,何在品还不满18岁,他主动报名参军对越作战,一只眼睛在战斗中光荣负伤。带着“残废”回乡的他被安置到施甸县姚关镇的清平洞去守护明朝古战场的文物基地。

  在他去之前,姚关清平洞就没有什么可观赏的价值,很多人已都知道这里曾经是战火纷飞的兵家必争之地,有的只是几间东倒西歪的古建筑和一些在杂草丛中隐蔽着的古石碑。1984年底,施甸县的姚关古战场才被云南省列为唯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何在品认为,当过兵的人最适合去探索和守护这段历史文化遗址。在姚关清平洞,不仅仅有明代古战场的留守文化,还有施甸县最古老的镂空格子们也被政府运到了清平洞进行集中保护。

  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人守护一个有美丽传说的思想教育阵地,如何让死文物变为活教材,这就是他探索的工作思路。何在品去到清平洞后,就主动去保护区内寻找以前未被发现的历史,先后在区域内发现了34块明朝参将邓子龙的亲手石刻诗赋、大关关门遗址,用一只眼睛的弱光找到了填补清平洞抗战历史的文化和实物载体。

  清平洞虽然不大,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古战场的实物和文化蕴藏一天天的丰富了起来,前来参观的群体不仅有缅甸与东南亚各国人士。近几年来,来自上海、南京的史学家越来越多。

  为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何在品利用三脚猫的语言功夫学说普通话,把明代邓子龙抗击入侵外部势力的来龙去脉装进自己的脑海。只要有游客来到现场,他就会用自己的记忆把历史向游客进行回放。

  从退伍回乡驻守清平洞的30年间,何在品从来没有走出过澜沧江,特别是2014年4月28日,何在品应原部队的邀请,请他参加由作战部队举办的两山(老山、八里河东山)30年纪念,他却因为清平洞守护的人只有他一个“光杆司令”而没能去参加,人们都说这是他一辈子的遗憾。何在品却笑着说,也是他一辈子的光荣。

  30年来,何在品除了文物管理还是文物管理,家庭对他来说就是“世外桃源”,他的妻子说,老何只有一只眼睛,从事农业生产不方便,只有他守护好文物,做一个真正的文物分子就是他的本分。

  说起镂空格子门很多人都会说,这种东西没有人要,就是白送都要说句好听的话才接受,其实不然,就在2007年春节大年初二晚上,正在睡梦中的他突然听到安放格子门的房间有响动,一下子,他就意识到,有人要偷文物了。在几千平方的文物保护区就他一个人,大过年的叫天天高、叫地地厚。

  出于本能的反应,他还是大吼大叫:“文物是国家的,盗窃是犯法的,你们谁敢动我就要谁去坐牢。”想不到的是,他没有制服盗贼,反而被几个盗贼打得遍体鳞伤。好在盗贼怕事情败露开着车子跑了,文物被保存了下来。

  何在品说:“清平洞的每一件物品都有着它的历史,有着它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