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藏书楼的多舛命运

  在全国各地的众多古藏书楼中,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与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浙江归安陆氏“皕(bì)宋楼”、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合称为清代四大藏书楼。这些藏书楼的主人读书、藏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段佳话。随着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进,在旧时代的动荡与迭变中,这些藏书楼命运各异,有些藏书楼的书籍毁坏散失,令人扼腕痛惜。

  “海源阁”位于山东聊城,它的名字源于《学记》中“先河后海”一语,它的建立者清代藏书家杨以增认为书如海、古为源,因此将藏书楼命名为“海源阁”。经过杨氏几代人的苦心收集,到杨以增的孙子时,所藏书籍约为28万8千卷,可谓清末北方最大的藏书楼,它的存在改变了明代以来私人藏书集中于江浙一带的局面,对北方私人藏书以及文化事业的影响颇深。

  当“海源阁”的藏书传至其第四代传人时,由于政局动荡,盗匪四起,藏书屡遭匪劫兵燹,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是在1930年。那一年,匪徒王冠军占据聊城,其司令部亦设于“海源阁”内,杨氏藏书遭受到极为惨重的破坏。此间,王冠军除了将相当一批藏书运出藏书楼外,他的士兵用书烧火做饭,用书做褥睡觉,甚至吸鸦片烟时,用书擦枪拭灯,还用书擦桌子、擦凳子……无数价值连城的古书就这样遭遇厄运。此后不久,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87旅荣光兴部击溃王冠军,进驻聊城,也将司令部设于“海源阁”。当时,“海源阁”内一片荒凉,院内院外堆满书籍,厕所马厩到处是书,散乱在院内的书籍均遭大雨淋烂。经历多年兵荒马乱后,“海源阁”大部分书籍已经散失。后来,杨氏后代收集到的残余书籍,以及民国年间在聊城陷入混乱前,他们先后两次转运到天津亲属处的“海源阁”精本书,现归于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

  与“海源阁”书籍一样经历流散命运的还有浙江的“皕宋楼”,“皕”者,双百也,“皕宋楼”的建立者是清末学者陆心源,“皕宋楼”不仅藏书量巨大,而且有宋元刊本二百余种,故题斋名为“皕宋楼”。陆心源从青年时代就开始抄书、买书、藏书。清代同治年间,他在广东、福建做官,开始了大规模的购书活动。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动乱之中,许多藏书家无力自保其藏,纷纷出售,陆心源趁此时机,大力收罗宋元古籍充实“皕宋楼”。陆心源去世后,他的子孙无人能守住家中的藏书。1907年,其后人将全部藏书卖给日本人,致使陆心源毕生收藏毁于一旦,这也成为近代我国最大的一次古籍整批外流事件,更使我国的古典文献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事实上,“海源阁”和“皕宋楼”仅是我国近代藏书史的一个缩影,由于社会动荡,当时的政府亦鲜有保护古籍的得力措施,致使大量珍贵的文献散失乃至流落异域。从这些故事中,今人读到的是古籍的命运与一个国家的命运是何等的息息相关。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