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出宫” 7大技防措施“护驾”

 此次展出的202件清代金器是从1.1万件院藏文物中精选的,相当一部分是首次亮相。精品文物馆内历史、文物、艺术价值兼具的一级品不少于30%。像这样在故宫博物院以外,集中展示清代宫廷金器,数量之大、品种之全、精品之多,对故宫博物院来说尚属首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故宫首次在奥运塔设分馆,昨天展出202件精品文物

 

  慈禧太后用来装落发的金塔、紫檀嵌珐琅宝座、金葫芦摆件……昨天,202件故宫精品文物正式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奥运塔(暂定名)“安家”。这也是故宫首次在红墙外设置分馆,常年展出精品文物。为确保安全,展厅设置三层防护、7大技防措施,为文物“护驾”。

 

  昨天下午,故宫精品文物馆落户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奥运塔,旨在通过密集的客流优势广泛传播传统文化。今后观众在宫外也能观赏到的清宫旧藏精品。据悉,在试运行半年后,分馆还将开放夜场。

 

  此次展出的202件清代金器是从1.1万件院藏文物中精选的,相当一部分是首次亮相。精品文物馆内历史、文物、艺术价值兼具的一级品不少于30%。像这样在故宫博物院以外,集中展示清代宫廷金器,数量之大、品种之全、精品之多,对故宫博物院来说尚属首次。

 

  文物“出宫” 三层防护7大技防措施护驾

 

  据介绍,安全方面是精品馆着力最多的工作,展厅设置三层防护、7大技防措施,为文物护驾。

 

  故宫院长单霁翔表示,展厅的安全经过了国家对于文物一级品展放的安全验收,完全合格。特别是奥运塔相对比较封闭,三层安全防护包括:展厅一层、塔自身一层、外部区域一层,较之别的展厅还要更安全一些。

 

  此外,为了给文物一个“舒适”安全的“家”,展柜内的温度、湿度等也经过精密计算,并且会随着展品自身材质对环境的要求不同而调整。“尽管安全防范标准非常高,预案缜密,但我们不会掉以轻心。”单霁翔说。

 

  另据运营公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奥运塔运行期间共有7种技术方面的安防措施保护这些故宫宝物。细微到人走动的声音都能够被监控部门捕捉到,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相应预案。

 

  此外,在文物的搬家过程也少不了专业团队“护驾”,单院长表示,路况比较好,距离又比较短,比去外地展出在运输方面的担心更少。

 

  部分展品首次亮相 将每年“大换血”

 

  将限流“进行到底” 展厅瞬时限200人

 

  故宫院长单霁翔介绍,北京奥运塔所在的奥林匹克公园去年接待了3000万人次游客,属于北京游客集中之地。在此设置精品馆是希望在观众密集的地方传播文化,取得更好的效果。

 

  为保证展品和游客的安全,故宫将限流“进行到底”。记者注意到,展厅门口竖着一块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今日接待人数和当前馆内人数。据了解,奥运塔同时登顶人数限定为120人,而展厅内的人流也将控制在200人以内,起到很好的分流作用。

 

  据了解, 700平方米的精品文物馆内,202件清代金器是从1.1万件院藏文物中精选的,相当一部分是首次亮相,全方位展示了宫廷金银器文化的魅力。据了解,按照“金、木、水、火、土”的主题,精品文物馆已经列出了5年展览规划,每年更换1个新展览。除了今年的金器外,还将相继展出家具、玉器、青铜器及瓷器。

 

  单霁翔直言:“新馆与本院区的展览是互补关系。新馆最大的特点就是掐尖儿。” 未来4年,展出文物数量依然是百件左右。

 

  观众可看故宫数字大片 展卖区则是萌物当主角

 

  在奥运塔塔基一层除了故宫精品文物馆还设置了故宫数字影厅、故宫文创区。其中,故宫数字影厅占地167平方米,共有50余个座位。目前可以播放《紫禁城·天子的宫殿》系列数字作品,包括《紫禁城·天子的宫殿》、《灵沼轩》、《倦勤斋》和《角楼》等。

 

  而故宫文化产品展卖区则集中展售了108种带有故宫元素的文化产品,而且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明星产品,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萌系卡通玩偶等。

 

  年底有望开放夜场

 

  观众游览北京奥运塔,如果购买200元通票则可以游览故宫三个展厅并登临塔顶。仅观看故宫展厅票价70元。

 

  目前北京奥运塔处于试运营阶段,有望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尝试开放夜场。届时,游人登临塔顶可观北京灯光夜景,在塔基部分还可欣赏故宫精美的文物。

 

  两岸故宫有望数字联手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昨日到访故宫博物院时坦言,两岸故宫的合作“仍存在一些瓶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智慧克服它。”数字馆是一种方式。两岸故宫的文物互访现况较难实现,但是在虚拟平台上“重逢”几乎没有技术难点。不过对于展品所属的标注上仍需商讨。

 

  此外,今年12月28日,台北故宫南院有望开放。这算是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的一份贺礼。目前已经为新馆量身订制了10个展览。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