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家公园入选首批“历史名园”包含颐和园

  在近日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也引起了民众的极大关注。这是贵州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也是贵州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的成功实践。

  750余年的土司文化遗址

  海龙屯土司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距遵义市主城区约20公里。它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遵义古称)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其遗址区包括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共12.9平方公里。

  海龙屯土司城建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上,东、南、北三面皆为悬崖峭壁,是一个优势显著的军事古城堡,《明史》称其为“飞鸟腾猿,不能逾者”。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播州第29代世袭土司杨应龙反叛朝廷,在24万明军100多天的围攻下,海龙屯土司城最终湮灭在战火之中。

  2012年4月,考古队入驻海龙屯遗址,在长达900多天的时间里,考古队挖掘出土建筑构件、碑刻、瓷器、铁锁、瓦钉、钱币等文物上万件。海龙屯的轮廓,包括城墙的走向、关口的设置等,第一次系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同时,关于海龙屯如何修建也从神话传说走向考古认知。海龙屯土司城上众多关隘、城墙、屯道皆由石块建成,这些石块轻则上百斤,重则数吨,它们如何运送上山?当地流传已久的传说称,末代土司杨应龙有根“赶山鞭”,每到晚上,杨应龙挥舞鞭子,驱赶巨石、巨木往山上跑,而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修建海龙屯的建筑材料其实来自山顶的3个采石场,其周围还分布有砖窑和瓦窑等。

  至今,虽然海龙屯土司遗址东西两端的9道关隘和环屯约5公里的城墙依然屹立,屯内建筑遗址却多淹没在荆棘丛中、黄土之下,仍有许多谜团待解。对于这些遗址,民间流传着“老王宫”“新王宫”“金银库”“水牢”等种种传说。相传海龙屯内1.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原有三十二大街七十二小巷。老王宫是白龙太子的宫殿,新王宫则是杨应龙的宫殿。不论传说是否属实,散落在屯内精致的莲花瓦当、陶兽碎片以及纵横交错的石质地基,彰显着海龙屯古城堡的恢弘瑰丽,等待着人们去进一步探索。

  古代少数民族

  政治制度变化的见证

  海龙屯土司遗址于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2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其与湖南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址作为系列遗产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3年4月,国家文物局确定将三省土司遗址作为2015年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式项目;12月,国家文物局与三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保护土司遗产的联合协定》。2014年7月至9月,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对海龙屯土司遗址进行了现场考评。

  3年多来,国家文物局和贵州省有关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申遗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先后开展了海龙屯环境整治工程、相关基础设施完善等工作。投入资金104.23万元实施了海龙屯环境绿化美化、场地平整、种植土回填工程;投入410.48万元对现代砖混建筑、屯上旅游步道等进行改造;投入资金757.74万元开发海龙屯土司遗址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安装了131个安防监控摄像头,对遗址区文物本体、关口及城墙进行24小时监控。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海龙屯考古队领队李飞说:“海龙屯遗址申遗成功,对提升地区文化自信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其进行的前期考古发掘,为研究土司制度和文化提供了更多实物资料。”

  “作为土司制度重要实物遗存的海龙屯土司遗址,完整见证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策从唐宋时期的‘羁縻之制’,到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到明代改土归流。”李飞坦言,海龙屯土司遗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历史遗存,特别是它背后蕴含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土司制度,是其申遗成功的关键。

  不要把遗址当做摇钱树

  海龙屯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使其进入更为广阔的世界视野,如何保护与传承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址也成为其未来面临的严肃问题。

  7月12日,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广智来到遵义市,就海龙屯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进行调研。张广智表示,海龙屯文化遗产的核心任务是保护,管理的主体在市、区两级,市、区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形成联动管理机制,制定严格规范的景区管理办法;要培训一批高水平的土司文化讲解员,针对不同层次的游客选定不同的讲解员,让游客真正了解海龙屯土司遗址的历史文化。

  就海龙屯土司遗址的保护利用问题,中国遗产文化研究院院长刘曙光表示,海龙屯土司遗址申遗成功后,不要把遗产当成摇钱树,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管理系统,具体分析遗产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他希望相关部门尽快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联系,尽早对海龙屯土司遗址的遗产保存状态进行调查,及早申报监测项目,早日建立监测管理系统。

  海龙屯发现的第一人葛镇亚也直言:“2001年,欧洲旅游协会副主席罗伯特带队来海龙屯土司遗址,对遗址感到很震撼。关于怎么保护,他们有一个观点,我很赞成。就是不要大修大改,不要人工恢复原貌,很多世界级的遗产都是保持残缺美。”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海龙屯关口、城墙等遗存的修缮保护,聘请高水平、熟悉海龙屯土司遗址的专家学者,定期把脉文物安全,开展价值研究等工作,依法保护与合理利用好海龙屯土司遗址,守护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遵义市汇川区区长郭正勇说。

  据悉,目前,海龙屯文物管理局已经出台相关游客管理条例,海龙屯土司遗址拟于今年“十一”黄金周正式对公众开放。为传承其军屯文化、土司文化、建筑文化而打造的海龙屯文化体育创意小镇目前也在积极招商中。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昨天宣布,颐和园、北海公园等25家公园入选北京市首批历史名园名录。

  北京历史名园是指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并能体现传统造园技艺的园林。它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或北京某一区域内,对城市变迁或文化艺术发展产生过影响。历史名园还包括在北京市域范围内,依托文物古迹建设的园林。

  北京有多处世界文化遗产,为何还要设历史名园名录?市园林绿化局表示,确定历史名园名录对于推动北京历史名城保护工作十分重要。确定历史名园名录,提倡依托文物古迹周边场地规划建设公园绿地,对形成文化特色鲜明的园林绿地建设风格,构筑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绿地系统具有推动作用。通过制订历史名园保护规范,将历史名园与城市普通公园管理相区别,更有利于历史名园的保护。

  释疑1 历史名园怎样选出?

  北京历史悠久的公园众多,为何这25家会成为名录上的首批成员?

  据介绍,市园林绿化局会同专业研究机构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现场踏勘、影像图分析等手段,最终确定北京市域范围内历史园林的数量、位置。而后研究确定了筛选标准,即1949年以前始建的;北京市域范围内,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或北京某一区域内,对城市变迁或文化艺术发展产生影响的园林;园林格局及园林要素至今尚存,具有可开放性。

  为确保名录的权威性,市园林绿化局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并征得了北京市历史名城专家委员会、市文物局等单位同意,最终确定首批公布的历史名园共25处。

  释疑2 怎样保护历史名园?

  如何避免评选流于形式,而是使其成为历史名园保护的契机?

  市园林绿化局表示,将依据现行的《北京市公园条例》,做到有关历史名园的数字准、底数清、范围明,使保护做到有的放矢。

  市园林绿化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北京市公园条例》修订,强化《条例》中有关历史名园保护的条款,以使历史名园尽早实现依法严格保护。同时制定并实施历史名园保护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历史名园,采取措施逐步减轻目前历史名园过大的游客承载量,充分发挥历史名园文化教育功能,使历史名园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遗产得以传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