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修恭王府为何需要4亿元:珍贵文物如何流失

  2亿元全球寻找流失宝物 2亿元修缮府邸建筑——

 

  从2005年10月中旬起,北京恭王府斥资4亿元对府邸进行150余年来首次大修,由此,王府首度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到强烈关注。王府在中国清代历史中占有何种地位?斥巨 资修缮王府意欲何在?一系列问题引起各界争议,争议焦点更集中于4亿资金的具体使用上。对此,记者采访了恭王府管理中心有关人士。

 

  修缮原因


  恭王府是百余王府中唯一幸存


  王府文化研究曾是空白

 

  恭王府管理部门表示,国家共拨付4亿元巨额大修款项,正因恭王府已成为目前唯一幸存的王府史料,对于研究清史有着特殊价值。

 

  据记载,整个清朝大概有100余座王府,新中国成立后,保存完好的王府已寥寥无几。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谷长江介绍,个别王府虽然保存基本完整,维修保护 也不错,但被挪作他用,如醇亲王府府邸现为国家某机关办公用地,克勤郡王府现为一座小学。而恭王府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王府特征的建筑 群,已成为能对社会全面开放的唯一皇家王府。

 

  恭王府始建于1776年,当时是清代乾隆朝大学士和坤的私宅。1799年,和坤获罪赐死后,嘉庆皇帝将此宅赐庆郡王,改称庆王府。1851年,恭亲王奕訢搬入,并改为恭王府。

 

  恭王府换过3代主人,留下多元的文化遗迹,故有“一个恭王府,半部清朝史”之称。

 

  在近日国内首次召开的“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20多名专家、学者第一次探讨了王府文化定义。恭王府管理中心文物管理部主任鲁宁 说,不同于帝王宫廷,也有别于普通民居,王府因具有独特的生活、分爵制度、匾额、福文化、祭祀制度、大殿陈设、饮食,以及弦索音乐和戏剧等文化现象,近些 年逐渐成为关注热点,而对此的研究在我国曾是一项空白。

 

  寻宝


  2亿元全球寻找恭王府流失宝物

 

  文物是研究王府文化的重要内容。据记者了解,国家财政拨付的4亿元中,将有2亿元专门用于文物回收。200多年来,那些曾被府主精心收藏的稀世珍宝今在何 方?这是这座深不可测的府邸留给后人的一个悬念,也是大修面临的一个残酷现实。“几年前,这里原来流传下来的老文物一件都没有,房屋修好了,但大殿里面却 是空的,这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场面。”鲁宁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恭王府史料和流失文物,并将每年自筹1000万元资金回购文物,以配合正在进行的首次府邸大修。

 

  “为了寻找恭王府文物的下落,我们专程去了一趟日本、欧洲8国、台湾。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 料,日本诸多博物馆收藏有恭王府文物,包括书画、碑帖,在美国的博物馆,有恭王府流失的青铜器,在台北收藏有恭王府紫檀家具33件。”与此同时,一本书为 寻找恭王府历史上最大规模文物流失的下落提供了线索。

 

  查实


  2000多件文物被日本古董商掠夺性买走

 

  经人介绍,这本名为《清代皇室宝物流出》的书最早出现在谷长江主任手中,该书作者是日本仙台东北大学学者富田升教授。富田升通过研究中国近代史,记载了 中国大量艺术品流失海外的经历。书中某页记载了这样一个事实:“1912年3月,一位名为山中定次郎的日本古董商,从恭王府通过小恭亲王溥伟掠夺性购走一 大批恭王府旧存文物,目前下落不明。”

 

  鲁宁告诉记者,循着这个线索,他们专程赴日访问了富田升教授。今年8月,富田升教授受邀参加“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富田升讲述了他所调查的恭王府流失文物现状,王府旧藏文物流失情况也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其后国民政府成立。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至此,统治中国长达267年的大清帝国覆灭。

 

  在清朝统治之时,满族的王公贵族作为特殊的阶层享受朝廷俸禄,得到供养,然而,随着清朝的覆灭,这些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变卖家产度日。

 

  与此同时,一个专门从事文物经营的日本古董商人山中定次郎在北京扎下了他的大本营,并在19世纪中末期成立了自己的商会。随日本军国主义对东亚的侵略, 山中商会以收集中国文物为主要经营目的踏入中国境内,成为当时在中国的最大日本古董商人,在中国上海、北京设立了专门收购机构。

 

  山中定次郎除在琉璃厂收购中国文物外,还与各王府建立了以收购为目的的紧密业务联系。

 

  而在恭王府流失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当时的恭王府府主、小恭亲王爱新觉罗·溥伟。清王朝覆灭后,按《王室优待条例》,“大清皇帝辞位后,其原 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鉴于此条例,“溥仪将清宫古物赏赐亲信近臣或银行抵押,甚至在退位朝廷内务府公开拍卖,民国政府没有阻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恭亲王溥伟一方面由于生计所迫,更重要的是要在日本人的支持下追 随退位的宣统皇帝复辟满清政权,因而急需复辟活动经费。当时,皇亲国戚成立了一个组织叫“宗社党”,党派中一部分希望用和平谈判方式复辟,另一部分人坚持 用武装推翻袁世凯,而武力派的代表人物正是溥伟。当时他需要钱买军火,因此联络上了日本古董商。

 

  1912年3月23日,溥伟将恭王府原藏的除书画外的大批文物卖给了山中定次郎。据资料记载,古董所卖款项达到40万大洋,估算2000多件。这笔交易成为山中定次郎在中国收购文物最为得意的一笔业务,也成为了恭王府文物流失规模最大的一次。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