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文化根脉守住精神家园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保护好、传承好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更是对历史和人民的责任担当。宜君县位于陕西中部,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子午岭山系东南隅,因适宜君王避暑而得名。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现存长城遗址总长9594.5米,其中残存2993.5米,呈东北-西南走向,夯土筑成。遗址由6段城墙遗址、9处烽火台遗址、1处城址组成。2014年8月,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学术研讨会召开,数十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聚集宜君,对发现的古长城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距今2400年以上,是中国早期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建筑年代久远、保存较为完整,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以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长城是灵魂,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认知长城

  长城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长城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长城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代表着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根脉。保护长城遗址,传承长城文化,就是保护历史的记载、文明的见证,更是守护我们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作为长城的基层守护者和责任者,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出发,深刻认识保护战国魏长城遗址的重大意义,充满历史情怀和文化自觉,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执着坚守。

  保护长城是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重要抓手。长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思想精华,饱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先民们在宜君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战国魏长城是杰出代表,它不仅仅是一条断墙残垣,是古代宜君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伟大结晶,又是宜君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代代宜君儿女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挖掘研究长城的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激发宜君人民爱国爱乡的自豪感,进而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保护长城是孕育文化优势的重大机遇。深入研究、阐释和展示长城遗产凝聚的深刻文化内涵,有效地保护,忠实地传承,合理地利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机遇和紧迫课题。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能把祖先用血汗凝聚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那么我们将会成为长城的罪人、历史的罪人。从这个角度认识、领会长城精神的内涵,抓住长城保护的主动,也就抓住了文化挖掘的主动,为促进宜君经济社会转型提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为增强文化魅力、提升县域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城是财富,要站在现实的角度保护长城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在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技术指导下,编制了《宜君魏长城保护规划》。同时,按照“五个纳入”的要求,将长城保护工作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对长城的价值、保存现状、保护状况等进行了充分细致的研究评估,明确了长城遗址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监测预警、建设控制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统筹协调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沿着我县旅游、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效”统一的道路前行。

  二是切实加强领导。调整充实了长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为保护长城工作第一责任人。并通过签订长城保护目标责任书,建立长城保护工作的考核奖惩制度,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协调机制,明确县、乡政府的保护管理责任,形成了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三是实施基础保护。按照《长城“四有”工作指导意见》要求,秉持“本体抢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的目标,划定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实行整体保护、分段管理,确保工作成效。县政府拿出400万元,完成了魏长城沿线烽火台遗址和重点墙体建设控制地带的征地、墙体保护、围栏界桩、导视标识等基础工作。

  四是积极完善档案。建立了宜君长城遗址保护专有档案室,配备专人,完善电子数据信息,内容涵盖了长城的现存状况、历史文献、维修设计、施工资料、研究成果等,与国家长城所有单位实现资源共享。

  五是强化监督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了当地乡镇政府对长城遗址的日常管理责任,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由公安和文物部门紧密配合,加大《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的执行力度,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切实把遗址保护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让夯土堆砌的这一世界建筑奇观,成为屹立不倒的宜君新地标。

  六是加大资金投入。在铜川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宜君县挤出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长城规划编制、基础保护、经费保障和宣传教育工作。把文物保护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经费增长机制,提高全县长城文保员的补助标准。同时,进一步做好长城保护项目的储备和包装工作,积极争取省、市的文保经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遗址保护工作,积极探索利用社会资金对长城进行保护。

  七是加强人力支撑。中国长城学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宜君县挂牌成立了“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中心宜君魏长城研究基地”和“宜君长城保护与研究中心”,县政府也成立了“宜君战国魏长城文物管理所”,增加了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宜君战国魏长城的保护与研究建言献策。同时,建立了100多人的长城保护工作志愿者队伍,定期举办县级领导、乡镇长以及村级文保员培训班,对各级领导和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认知水平、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八是促进研讨交流。与省考古研究院、省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北大学合作,对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文化内涵开展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出版了一批科研成果和专著。2014年,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长城学会、陕西省文物局、铜川市人民政府主办,宜君县政府、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长城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承办的首届宜君战国魏长城保护研讨会在我县召开,今年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学会长城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二届宜君战国魏长城学术研讨会正紧密的筹备之中,也将在8月6日召开,为长城遗址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研究平台。

  长城是名片,要站在全民的角度宣传长城

  宣传宜君古长城就是宣传宜君。通过全面深入持续的舆论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爱我中华,护我长城”的文化自觉,树立“人人知晓,人人有责”的保护意识,不断凝聚起爱我家园、护我长城的正能量。

  一是丰富宣传载体。坚持办好“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活动,在全县开展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宜君战国魏长城保护万人签名”活动和长城保护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的“五进”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探索建立了与中、小学课程相衔接的教育机制,编写长城保护知识乡土教材,聘请长城专家学者进课堂,使青少年能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形成全社会了解宜君长城、支持参与保护、“人人争当长城卫士”的全民氛围。

  二是丰富宣传内容。加大《文物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送法律法规进城下乡,到大街小巷,到田间地头,努力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从学术、历史、民俗、艺术、建筑等多个角度,广泛宣传长城保护知识,传播长城文化信息,在宜君迅速掀起一股“长城热”。通过引导大家看长城、议长城、思长城、护长城,大力弘扬坚强不屈、不畏艰难的长城精神,激发全县人民热爱宜君、热爱家园、热爱长城的神圣感和自豪感。

  三是丰富宣传媒介。充分利用电视、网站、报纸、微信等媒体,在各大主流媒体以及县政府门户网站、宜君宣传微信、宜君官方微博等开辟长城保护专栏,制作播放电视宣传片;开放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举办了长城遗址保护主题展览;积极筹划城市综合展览馆建设,以更加现代全面的手段,科学挖掘长城文化、解读长城文化、推广长城文化,努力让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成为长城的宣传者、保护者和传承者。

  长城保护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将怀着对祖先劳动创造的敬仰之心,永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崇敬之情,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长城文化遗产,让战国魏长城永远巍然屹立在宜君这方古老文明的黄土大地上,始终绽放出厚重深沉、璀璨夺目的文化之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