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保意识”加上“科学共识”

  走进我国西南历史博物馆,穿过狭长的职员通道,记者日前跟随文物修复办事处总监杨甦一路来到修复实验室。推开木门,迎面放置着一张四方木质工作台,5名义工正围坐在桌边,专心致志地为古卷《梁书》进行最后的修复程序。台面上雾气缭绕,仿佛将古书置于氤氲间“运功疗伤”。( 2015年7月17日 人民网)

  文物是文化遗产,更是历史见证。无论是文物还是文物爱心志愿者,是最有内涵宝贝和风景。我们开展文物保护,是通过我们的双手还原历史的美好形象,点亮一盏历史文化的灯、照亮文明发展旅程的一片天。所以,笔者觉得我国西南文物局对于文物保护的做法,不仅体现了对文物的尊重,更体现了对志愿者者的尊重,让文物保护更加科学。

  众所周知,经受岁月侵蚀,不少“染病”的文物需要专业修复师妙手回春。而在我国,这份原本神秘的文物修复工作因为社会的重视不再高冷,因为市民志愿者可参与修复让曾经养在深闺的文物保护也成为了一些文化志愿者的集体行动。你看那些受过培训的文化保护志愿者正使用高纯度的水蒸气将书籍褶皱的地方洇开,淡化折痕,之后再进行压平,这样不仅让文物最大程度地恢复书籍原貌,也让志愿者保护工作得以健康开展。

  西南博物馆文物修复已经在前几年就开始招募文化志愿者加入,仅2015年上半年就收到申请151份。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和文物保护志愿者在“文物保护”意识上的进步和努力。但是,文物保护有热情似乎还不够,必须要有专业知识。就如杨甦说的那样,她不忍拒绝任何一名有心参与的志愿者,在照单全收又根据他们在申请表上填写3个最擅长或愿意协助的工作领域,再按需要酌情分配人手。的确,文物保护,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工程,没有专业的知识,光有热情,有时候也会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所以,对于一些文物保护的志愿者来说,除了有爱心和热情,更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相关部门也要对志愿者进行培训,这样对于文物的修复,才会有了科学的指导,而让爱心发挥最大化的作用。相关部门更要借鉴西南历史博物馆修复工作的经验,志愿者经招募后,必须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人培训和实习,等熟练掌握了修复方法和技能后才可触碰真品。以纸本的修复为例,志愿者在受训期间要练习修补破损、为纸张染色、压平褶皱、撕除胶纸、卸钉等工序。这样这样,文物保护的修复工作才可以开始,这样才不会改变文物保护的基本属性,让文物修复工作做得更完善。

  在文物保护上,我们只有给“文保意识”加上“科学共识”,才是对文物保护上了双保险。那么我们不仅有信心保护那些经过岁月风雨变得脆弱的文物,也让对于文物有志的志愿者们由于培训和专业人员指导,在真正认识文物的历史、艺术价值上有足够的能力开展保护。相信有更多专业的科学共识加上爱心责任,那些更多散落在民间的文物也会重新焕发光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