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文物回家期盼“绿色通道”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超过1000万件的文物流落海外。除政府收购,以及通过法律、外交途径追讨外,近年来,在国内一些颇具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家、收藏家带动下,大量中国文物通过各种途径“回流”国内。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中,60%以上拍品都是回流文物。民间收藏也成为文物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

  然而,在海外市场,被国人拍回的文物,并不等于能顺利带回国内。我国对于文物进出境严格管制,法律规定:“文物临时进境,应当向海关申报,并报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登记。 ”而对于非临时性的海外艺术品入境,则需缴纳6%的关税及17%的进口增值税。

  2014年,上海藏家刘益谦在香港以2.8亿港元竞买下国宝级瓷器文物——明成化鸡缸杯,轰动一时。但是如果他要把鸡缸杯带回境内,则需要再缴纳5000多万元的“入境税”。面对如此高额“入境税”,再有钱的收藏家也会止步。目前,这只鸡缸杯的保存采取了“折中”方式:存放在上海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若是想要将其取出办展或研究,就需要向保税区“借”,每次最多借出来半年,然后再还回保税仓库。因此,这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回家。有学者指出,突破保税区展示、拍卖,能够真正在市场交易才是文物最终的归属。

  近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正式宣布建设 “全国首个海外回流文物口岸交易市场”,将在今年11月底正式启动运行。这个交易市场,在解决回流文物的高税费问题上将进行探索,海外人士持有文物可以回流到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易。尽管只能在区内进行,但这里已经是目前国内最开放的体制了,在最大程度上缓解了高税率问题。

  文物能顺利回流到祖国,离不开国家强大的实力支撑,也离不开民间有识之士的出手。如何让政府与民间力量形成合力,还需要更多类似北京海外回流文物口岸交易市场这样的“绿色通道”。许多国家为了鼓励文物艺术品在本国留存、促进本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实行进出口文物零关税。我们可以借鉴其它国家有效的办法,在法规政策上支持把海外国宝接回家。同时,也别忘了尽早对流失海外文物进行大摸底,建立流失海外文物档案,做好鉴别真伪,把住“绿色通道”大门,不给赝品进门可乘之机。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