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保意识变成共识

  文物是文化遗产,更是历史见证。经受岁月侵蚀,不少“染病”的文物需要专业修复师妙手回春。而在香港,这份原本神秘的文物修复工作不再高冷,因为市民也可参与修复。

  走进香港历史博物馆,穿过狭长的职员通道,记者日前跟随文物修复办事处总监杨甦一路来到修复实验室。推开木门,迎面放置着一张四方木质工作台,5名义工正围坐在桌边,专心致志地为古卷《梁书》进行最后的修复程序。台面上雾气缭绕,仿佛将古书置于氤氲间“运功疗伤”。

  负责书籍及档案修复的二级助理馆长岑颖雅介绍,这些义工正使用高纯度的水蒸气将书籍褶皱的地方洇开,淡化折痕,之后再进行压平,这样可最大程度地恢复书籍原貌。

  2001年,文物修复办事处开展第一届义工计划,15年来已累计招募义工千余人,仅2015年上半年就收到申请151份。杨甦笑着说,她不忍拒绝任何一名有心参与的义工,因此会照单全收,“但义工也必须经义务工作发展局登记,并在申请表上填写3个最擅长或愿意协助的工作领域,我们再按需要酌情分配人手。”

  文物修复办事处将文物按种类分为8组,分别为书画、印刷品及相片、历史档案、纺织物及标本、有机文物、陶瓷、金属品和出土文物。每一组别都需要义工的参与,具体人员分配也会视当时的工作进度及需求而定。

  据统计,义工大多为社工、老师、在校学生,以及退休人士等,他们基本没有相关的文物修复经验。岑颖雅介绍说,义工经招募后,必须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人培训和实习,等熟练掌握了修复方法和技能后才可触碰真品。以纸本的修复为例,义工在受训期间要练习修补破损、为纸张染色、压平褶皱、撕除胶纸、卸钉等工序。她强调,所有修复工作的原则是“可以还原”,即如果修复部分做得不好,可用工具除去,而文物原本的属性并无改变。

  杨甦说,如果遇到老化严重、质地过于脆弱的文物,一般不会交给义工负责。而且义工进行修复工作时,都会有专业人员监督、指导,确保文物的历史、艺术价值得以完整保存。

  已连续两年申请了文物修复义工的陈凤莲是一名退休公务员,她读书时主修中国历史,两年间,她每周都会腾出一个全天来到历史博物馆进行文物修复工作,主要参与纸本修复。陈凤莲与记者分享她的日常工作,包括修补书籍的虫蛀破洞、为线装书重新穿线、清理纸张霉菌等。她说,修复古书确实与普通书籍的修补不同,连怎样拿起一张纸都有特别的夹捏技巧。

  “这项工作任重道远。”提及招募义工的初衷,杨甦坦言,博物馆大多数的藏品都来自民间,如果可以在市民中普及文物修复的知识和技能,让文保意识成为共识,也许不少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就不会老化、劣化,甚至消失。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