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碉堡:有的成了文物,有的已被改造

  在岛城的部分路段或居民院,一些半地下式或全地上的碉堡,它们是德占时期和日占时期的“遗物”,现在,它们有的变成文物,有的被植物杂草覆盖,有的被改造成其他建筑,有的已经彻底毁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徐州路上的一处碉堡十分醒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江路一居民院内的碉堡入口已被堵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舍公园北边的碉堡,在20多年前已被改造,如今是个小商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闽江路的碉堡已成为院墙的一部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太平角公园附近沙滩上的碉堡已被改造成小房子。

 

  在岛城的部分路段或居民院,一些半地下式或全地上的碉堡,它们是德占时期和日占时期的“遗物”,现在,它们有的变成文物,有的被植物杂草覆盖,有的被改造成其他建筑,有的已经彻底毁坏……

 

  在龙口路与龙江路交界处的一处居民院内,几棵无花果树下,隐约能看到露出地面约一米高的一座碉堡,与地面相接的入口已被砖头堵死,碉堡的外墙上,能看到多根锈迹斑斑的钢筋。“这是个地堡,上世纪60年代初,我还爬进去过。”居民李先生说,孩童时期,他还曾进入碉堡,里面是一个宽敞的大厅,还有三间小储藏室,“听老人说这是日本人修的,应该是个作战地堡,上世纪60年代末期,碉堡的入口被人堵死。”

 

  在安徽路老舍公园周边,曾有三座相互间隔几百米,呈“品”字型分布的碉堡,西边的一座仍留存在榉园小学院内,上方长满了爬山虎,从外部已经看不出碉堡的样子;位于东南方的一座碉堡在居民院内,机枪孔已用砖封了起来,碉堡的顶部还盖了一间小砖房;北边的碉堡已是一个半地下的小商店。

 

  “当年日本人在安徽路、中山路及湖南路等区域修建了40多个碉堡,现存的已不足20个。”青岛文史专家鲁海介绍,这些碉堡大多分布在重要路口的居民院内,很多配建了储藏室和水池等供给设施,“在401医院周边还留有两座结构简单的碉堡,就在徐州路和闽江路上,比较显眼。”

 

  “炮台山是德占时期的碉堡群,在上世纪90年代开设了博物馆,碉堡群被列为文物进行保护。但日占时期的碉堡,也应该被重视起来。”鲁海先生认为,日占时期的碉堡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教育意义,不应被淡忘在居民院落中,“应该物尽其用,保护起来并进行展示,让我们和后代铭记历史。”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