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单位陆氏民宅被拆 开发商仅被罚款8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陆氏民宅现在只剩下被腐蚀的横梁和一些随意丢弃的砖瓦、木板。/晨报记者肖允

 

  上周,拥有95年历史的上海石库门里弄公益坊部分房屋被拆除。昨天,有市民向晨报反映,位于天潼路800弄,已被列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清末建筑陆氏民宅被拆。

 

  记者调查发现,陆氏民宅被拆已多年。闸北区史料陈列馆表示,目前已经进入执法程序,开发商上海银邦置业有限公司的拆除工作未获批准。闸北区文化执法大队表示,初步处理结果是对开发商罚款8万元。

 

  老宅没能逃过被拆命运

 

  王阿姨在天潼路800弄住了40多年。今年60岁出头的她,从小就听着父辈说起弄堂里的故事。

 

  “这里本来是一户陆姓人家造的,建于清代末年,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王阿姨说,在她孩提时代,附近居民都把陆氏民宅叫作陆家花园,那时院子里绿化很茂密,冬暖夏凉,环境幽静。

 

  随着时间推移,陆氏民宅房屋渐渐老去,拆迁也列入了议事日程。

 

  “老宅动迁我们当然欢迎,毕竟能改善居住环境。不过,百年老宅就这样一拆了之,还是太可惜了。”王阿姨说:“2003年、2004年的时候,开发商进驻小区,天潼路800弄的房屋被逐渐拆除,屋顶被掀掉,外墙被敲了个洞。”

 

  在查阅相关文件后,里弄居民发现,陆氏民宅在2004年被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王阿姨等人随后告知拆迁人员,这是保护建筑,不能随便拆除。随后,在相关部门介入下,拆除工作暂时停止。

 

  但让王阿姨想不到的是,陆氏民宅最后还是没能逃过被拆除的命运,“我前几天路过老房子,进去看了下,里面已经是一片废墟,陆氏民宅基本全部被毁坏,只剩下几根横梁。”

 

  缺保护,文物建筑成废墟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天潼路800弄。这里已经是一处拆迁工地,只剩下一堆砖瓦废墟,无人居住。

 

  “这里已经拆了十几年了,哪还有什么保护建筑。”拆迁工人告诉记者,大概在2005年拆除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曾接到过通知,说工地里有一处文物保护建筑,要求他们拆除时不要破坏。“平时也没人来管,风吹雨淋,渐渐房梁什么的都烂了。”

 

  工人带着记者来到天潼路800弄164支弄7号,“这个就是文物保护建筑,你看,现在基本成废墟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陆氏民宅外观已经完全无法看出房屋主体样貌,从俯瞰图大致勾勒的轮廓看,原本应该是一处四合院结构住宅,砖木结构,而现在只剩下了被腐蚀的横梁和一些随意丢弃的砖瓦、木板。只有弄堂入口处一块不起眼的石碑上,写着的“陆少棠界”四个字,证明了这里曾有的历史风貌。

 

  “这地方既没铭牌,也没人来察看管理,时间久了房子都烂了,之前还发生过几次坍塌。”工人说。

 

  据悉,2010年9月1日,天潼路800弄181号左厢房发生屋内网板砖部分脱落,面积近10平方米,所幸无人员受伤。

 

  在闸北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列表中,天潼路800弄164支弄7号陆氏民宅(陆少棠宅)赫然在列,公布时间为2004年1月6日,且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名单”。

 

  开发商仅被罚款8万元

 

  对于拆除,开发商上海银邦置业有限公司在2005年曾发布过一个声明:公司在2002年8月19日取得闸北区5号旧改地块的开发经营权,当时并没有任何部门通知公司,地块内有一处属于保护建筑范围的民宅。所以,公司按照正常的开发流程对地块进行动拆迁工作,这其中就包括损坏了的陆氏民宅最外围一间。2004年,公司才得知陆氏民宅是保护建筑,并接到闸北区文化局的口头通知后,就暂停了拆迁工作。随后,公司方面和文化局的相关专家召开了专门会议,明确了陆氏民宅的布局、结构、装饰物等原装保护方案。

 

  然而闸北区文保局表示,该公司十年内股权变更很多次,所以老宅非但没有得到修复,反而去年再次启动了拆迁。记者致电闸北区文化执法大队,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确有此事,目前已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认定是陆氏民宅边界外围部分损坏,目前已对开发商罚款8万元。”

 

  昨天,记者多次致电开发商上海银邦置业有限公司,但总机始终无人接听。

 

  [两问拆迁]为何现场没有任何保护铭牌?

 

  昨天,记者在现场并未发现任何保护措施,也未看到任何保护铭牌。

 

  对此,闸北区史料陈列馆马先生表示,陆氏民宅属于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但还未达到《文物法》中规定的保护级别,并不需要设置铭牌。“处罚结果,需要问文化执法大队。”闸北区文化执法大队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确有此事,目前已经作出对开发商罚款8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据悉,陆氏民宅在2003年由银邦置业有限公司获得房屋拆迁许可证,2004年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后,老宅拆迁被叫停。一年后,闸北区文化局牵头,以银邦置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启动修复工程。

 

  为何十年里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

 

  为何从2004年至今,已经明确是区县级保护单位并已经被叫停拆迁的陆氏民宅,依然从一处典型的框架式清代四合院变成如今的断壁残垣?

 

  当记者告知陆氏民宅现在损坏程度严重,只剩下框架和部分残缺墙体时,马先生表示“不可能吧”。但他也承认,开发商屡次换过股权、老板,内部比较混乱,“我们一直在敦促他们”。他们去年就已经介入调查,在他们发现的时候,陆氏民宅外观结构还在,部分损坏。“去年我们已经告知开发商,此处是文物保护单位,没有经过行政审批拆除属于违规,已经进入执法程序。”

 

  闸北区文保局表示,他们曾三次发文告知银邦置业要求其实施修复,但因人事变动,相关事项未能传达到现任负责人,因此十年过去了,老宅没有得到修复,反而在去年再次启动拆迁。“我们敦促开发商保护修复,但因为他们人员调动太频繁,一直没落实。”

 

  [专家说法]

 

  处罚太轻无警示作用

 

  “上不封顶”值得借鉴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阮仪三认为,按照现在的公开信息看,陆氏民宅是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属于登记不可移动文物,那就应该是不可随意拆除的。“文物保护部门应该要告知开发商,这是文物保护建筑,不可随意拆除,开发商应该尽到保护责任。”他表示,如果开发商“明知故拆”,就要惩罚。

 

  “但现在的惩罚力度很有限,对开发商来说,可能根本无关痛痒。”阮仪三表示,像陆氏民宅这样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没有相应规范的保护措施、罚款力度太弱,导致主管部门对保护文物没有一定的权威性,这也是近年来文物屡遭破坏的原因之一。“和开发商可能的获利相比,根本不算什么。有些人根本就不怕。”

 

  阮仪三认为,随着城市的开发,不少老建筑逐渐被拆除,能够体现城市历史风貌的建筑越来越少。“现在还有部分‘三普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也被悄悄拆除,或是损毁,需要有关部门加大保护力度和执法力度,不是等媒体曝光了才去管。像环保部门目前对于违法单位的罚款就是根据情况来判定,上不封顶,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