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当有“一个都不能少”意识

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如中华文明一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积淀给予了我们在文化遗产上的自信,好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到底有多少“家底”。正是因为家底深厚,在发展中,我们也就有了对于文化遗产的自信和“有恃无恐”心理。

  13日,我国迎来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回望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出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摸清家底,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我国世界遗产总数稳居世界第二……中国在传承文明、保护古老文化的道路上成果丰硕。然而,我们也看到,在工业化与城市建设大潮中,文物损毁严重、传统村落消失、非遗传承遭遇瓶颈、文物安全岌岌可危……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依旧困境重重。如何保护根脉,留住记忆,让中华文明得以永续发展,将是一个永恒的命题。(6月12日,《新华社》)

  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如中华文明一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积淀给予了我们在文化遗产上的自信,好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到底有多少“家底”。正是因为家底深厚,在发展中,我们也就有了对于文化遗产的自信和“有恃无恐”心理。

  自信没有错,古人创造的辉煌着实让我们惊诧并且骄傲。但是,盲目的自信,却是在文明发展上,致命的“错误”。在仰仗我们的古文化给予我们的丰厚的物质和精神馈赠的同时,我们有了一种“有恃无恐”的心理,在对于中华文化的“无穷无尽”的认知基础上,不加珍惜的人为销毁或者任其“自生自灭”。

  无知的后果是恐怖的,在遗产保护上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无知”,影响更为恶劣。我们的文化遗产的丰厚,是依靠一点一滴的智慧积累起来的;而毁去这些成果,只需要一时的一念之差。于是,我们看见,工地上的铲车,第一铲子发现了遗产,第二铲子发掘下去,就可能毁灭了一个时代的文明;打造一个有特色的村落,需要几十代人的努力,毁去了一个古村落,只需要让这个村落,变成现代化的钢筋水泥;而对于那些已经渐渐消失在我们生活中的精神上的遗产和手艺,只要我们不去传承,那么,它就会成为属于过去的一抹记忆。

  历史是残忍的,如同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一般,大凡在历史上被抹去了身影的东西,就再不会重来。对于遗产保护来说,我们已经懂得了“珍惜”这个词儿,但是,从懂得到践行之间的路径,还是太长,可能当我们想去保护的时候,那些文化遗产,就已经变为了“过去”,再也找不回来。

  因此,遗产保护,我们当有“一个不能少”的重视意识。一方面,物质遗产是“一个都不能少”,对于有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当“该出手时就出手”,坚决不给物质文化遗产被破坏的机会,通过全民保护,让有价值的物质遗产“屹立不倒”;另一方面,精神遗产也要“一个都不能少”,对于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当怀着敬畏并且传承的心态来看待,若是不能用“现实”传承,我们也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我们文明发展中的一本本厚重的“书籍”,这样,当我们想起的时候,我们才不会惶然无措、无章可循。

  现在,各国依旧还在比拼经济;未来,各国将比拼文化;未来的未来,也许有一天,文化遗产,会是各国比拼的最终“资源”。以“一个都不能少”的意识,全民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和文明发展的,无上福泽。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