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还需走出几重困境?

京东大鼓是全国著名的曲艺曲种之一,属板腔体鼓曲,起源于北京以东当时隶属河北的宝坻、香河地区,在20世纪20年代确立在天津。2013年,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京东大鼓名家董湘昆去世。人们哀悼他的同时,也在感叹,还有多少人可以唱出这“原汁原味儿”的京东大鼓。市民顾先生说:“可能受家庭影响吧。一直就非常爱听京东大鼓。感觉现在几乎是听不到了,也挺可惜的。”

      今天(6月13号)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也是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发掘传承保护的第十个年头。“文化遗产”包罗万象,祖辈留下来的“活的”时光记忆也是探究历史文化习俗的一把金钥匙。那么,天津“文化遗产”保护目前面临哪些难题呢?

      京东大鼓是全国著名的曲艺曲种之一,属板腔体鼓曲,起源于北京以东当时隶属河北的宝坻、香河地区,在20世纪20年代确立在天津。2013年,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京东大鼓名家董湘昆去世。人们哀悼他的同时,也在感叹,还有多少人可以唱出这“原汁原味儿”的京东大鼓。市民顾先生说:“可能受家庭影响吧。一直就非常爱听京东大鼓。感觉现在几乎是听不到了,也挺可惜的。”

      津南区文化馆馆长刘炳山说,“京东大鼓”在津南区非常受欢迎,曾经风靡一时。如今,他作为京东大鼓的传承人之一,也一直期待着可以重现当年的盛况:“在解放之前,就有京东大鼓说书的场地,包括津南区的老的80多岁的观众对京东大鼓特别感兴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如何培养传承人,让这千百年的技艺不会消失,是当下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的问题。比如本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香塔音乐法鼓,起源于明朝天启年间,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了。虽然2014年获批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但是杨柳青香塔音乐法鼓第十一代传承人曹桂华说,这一技艺的发展现在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所接触的文化都是些新的东西,对我们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接触的很少,了解的更少。所以,香塔音乐法鼓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在社会上的活动范围和活动的量,已经很少,现在传承学习的人数也就在30人左右,就是这么个情况。”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李治邦20多年来一直都在保护“非遗”的一线。年画、剪纸、刺绣……他清楚地记得自己记录收集的每一个珍贵的文化遗产。即使这样,他心里还是存有遗憾,有些很好的项目还是很难保留下来:“现在天津很多非遗项目,或者即将申报的非遗项目,岌岌可危,比如说含灯大鼓,含灯大鼓传承人安颖现在已经退休了。现在天津市能够唱含灯大鼓的就到不了一个巴掌。天津还有一个曲种叫西城板,现在能唱西城板的超不过一个巴掌,西城板现在还没有申报到市级非遗项目,但西城板现在已经没有人唱了。很多非遗项目你今天还有,明天你抓就没有了。全国可能每一天,每一个礼拜都有非遗项目从此消失。0105:非遗是急于要进行抢救。”

      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那么天津又该如何“抢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呢?除了培养传承人,人们又该做些什么?今年3月份,本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天津非遗传承也有了一个“家”。协会从“非遗”的“自发自觉”到“有序发掘”再到“发展传承”各个阶段都进行扶持,摸清家底、保护项目和传承人:“:现在是生产性保护,光靠说不行,你得让他去教徒弟,去做,去卖,用生产性来保护这个项目。包括像中药厂达仁堂,隆顺榕、京万红不都是工厂嘛,你就得保护它,你得生产它,建那个保护的基地,将来专门来鼓励、扶持传承人,让他去教学生,让他去走入市场,让非遗能够走进老百姓,让老百姓喜欢他。”

      杨柳青香塔音乐法鼓传承人曹桂华说,他们自身也需要改变传统“口口相传”的方式,适应时代变化,让年轻的新鲜血液流入非遗中来:“在以后的传承方面我们也有一定的想法、打算,广收学员,传授技艺,把这些传统文化走进学校,搬进课堂形成一种教育来扩大这种传承的区域,扩大这种影响。再有就是改变这种老的记谱方式,把他译成简谱,以便现在年轻人更好的来学习。我想如果这样做下去对于以后的传承一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目前,本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3个,市级非遗项目157项,以及区县级的非遗保护项目609个。从东丽的赤土扣肉、武清的杨村糕干到杨柳青年画、京东大鼓……这些被称之为“非遗”的项目,并不应该被陈列在博物馆内,它应该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承载一个城市的记忆。

      与时代接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率高起来,让“文化遗产”的魅力深入人心,才能有传承的希望。知名文化学者冯骥才说,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参与,这条路永无终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民间文化,公众共享的一种文化。这些年,我们各界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我也希望我们注意科学保护,帮助我们的传承人,把政府的支持和社会文化的实际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