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国博“掌门人”:让文物“活”起来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媒体记者采访了两位世界级大博物馆的“掌门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听他们“晒家底”,畅谈博物馆该如何“创建可持续发展、服务社会”。

      资源 “独一无二”比肩 “世界一流”

      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无疑是我国博物馆行业的翘楚, “晒”起家底,两位 “掌门人”都颇为自豪。

      单霁翔说,故宫拥有三大独一无二的世界级文化资源——17万平方米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堪称世界之最;180余万件馆藏文物,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中国古代艺术宝库;每年1500万以上的观众,是世界上唯一观众数量超过1000万的博物馆。 “故宫拥有包括宫廷原状陈列、固定专题展馆和临时专题展览在内的完整展览体系。每年有各种展览约45个,展出文物藏品近万件。”

      吕章申认为,国博作为国家的文化客厅,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历史使命。“有了不断崛起的中国,才有了如此大的国家博物馆。”数起家珍,他信手拈来——国博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现代化博物馆,藏品120余万件、展厅48个,常设陈列性展览占3/4以上,年接待量达到763万人次。

      做好 “文化生意”“把博物馆带回家”

      以往国有博物馆给人的印象往往是 “循规蹈矩” “老气横秋”,而现在随着一些文化创意产品的火爆,博物馆变得时尚起来。

      “做好经营是博物馆解决生存之道的重要途径,国际上许多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也不完全依赖政府,我国博物馆可以通过研发文化产品来促进发展。”单霁翔说。

      近来, “朝珠耳机” “皇帝折扇”“花翎伞”等来自故宫的文创产品备受社会公众追捧。工作人员通过调研、创新,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用文创产品的方式展示出来,为公众了解故宫架起了一座桥梁。

      单霁翔透露: “把故宫文化带回家是故宫研发文化产品的出发点,而真正让大众通过产品学习文化、引发思考、升华精神才是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理念和落脚点。”

      除实体产品外,故宫还积极做好“实体数字展示”工作,让公众可以随时随地、更加便捷地了解馆藏和展览文物。他们自主研发并上线了APP手机应用程序 《每日故宫》等,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这些APP均可免费下载,让故宫珍贵藏品和文化真正 “活起来”。

      吕章申认为,文创产品是博物馆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能够将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对接起来,可以让公众把国宝文明带回家,深入了解历史。

      他介绍说,在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国博立足馆藏文物,深入挖掘藏品的文化内涵、器型造型、纹饰图案、文字说明等元素,在设计上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

      殿堂 “高大上”也要 “接地气”

      “昔日千古帝王家,如今百姓博物馆。”单霁翔表示,作为公共文化设施,故宫博物院尽最大努力提供优质服务。面对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通过调整展览布局、扩大开放空间、完善服务设施、疏导过量人流等措施,提高接待服务能力,减少和预防拥堵踩踏风险。

      据了解,故宫目前已有40种语言的讲解服务,并针对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游客提供专家版、故事版、少年版、对话版等个性化讲解服务。他们还经常性地组织家庭困难的学生免费参观故宫,并不断充实网站上青少年服务栏目。

      “高大上”的故宫也经常走出高墙 “接地气”。 “故宫文化不断走出紫禁城,来到社区、学校,来到更多普通观众的身边。”单霁翔说,故宫的教育活动丰富多彩,除 “故宫讲坛”等系列讲座, “故宫文化”志愿宣讲团经常到各社区进行宣讲。

      谈起国博的公共文化服务,吕章申认为人气十足。他表示,国博不断健全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尽可能创造条件为观众提供服务。

      单霁翔表示, “故宫接待的来宾中,游客多,观众少。很多人认为自己走进的只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没有感觉是走进了一座博物馆。希望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真正成为一名博物馆观众。”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