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秦王陵种满蔬菜和庄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府井村明秦王陵园变菜园”这两天在网络上热传,再次将分布在长安少陵塬上的“明十三陵”文物保护推上热点。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这些秦藩王家族墓地近况如何?散落在田间地头的文物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如何才能得到很好地保护?

 

      一则网帖将“明秦王陵”推向热点

 

      近日,有网帖称“位于西安长安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秦王陵园,近年来因缺乏监管和保护,陵园重点保护区内的部分秦王墓前神道周围被当地村民开垦成菜地,种上了大葱、黄瓜和辣椒等农作物,使这座昔日的皇家陵园变成了菜园。”

 

      5月29日,针对网帖,记者来到长安区韦曲街道办事处三府井村,因为拆迁这里的民房已变成一片废墟,村子里到处散落着砖头、水泥楼板残骸。与西侧林立的高楼大厦相比,该处显得极度凄凉。废墟里坑洼不平的泥路上,依然有行人来来往往。

 

      “大妈,村子里有一座明代秦王墓在哪里呢?”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指着东北方一个用砖墙围起来的院落对记者说,“你看,就在那边呢。那些个石人、石马都在围墙里面圈着呢。村子拆了,谁都把那些文物搬不走,这几天来好几拨子人,都拿着照相机找古墓呢。”

 

      沿着老人所指的方向来到一座长满杂草的小土丘前,该处竖立着一块石碑,碑子上刻着“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秦王墓(宣王朱怀埢)国务院2006年5月25日公布,西安市长安区2013年5月10日立。”石碑背面刻着:“朱怀埢,第十代明秦王,宣王。墓位于韦曲街办三府井村,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坐北朝南,圆丘形封土。神道两侧现在存翁仲、华表、仗马、虎、羊、龟形碑座等石刻。主墓东西两侧有2座陪葬墓。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主墓:封土东西30米,南北27米。神道东西25米,南北230米。以上区域四面外延40米范围内。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四面均外延60米。”

 

      站在杂草丛生的墓冢顶部向南边围墙圈起来的园子望去,分布在玉米、大葱、黄瓜和辣椒等蔬菜地里的翁仲、华表、仗马、石虎、石羊半截埋在土里。“这就是网上这几天所说的那个菜园子,这个园子最近火得很,都认为这是在搞破坏,但我有不同的看法。菜园子实际上是宣王墓前的神道,2年前拆迁时,施工单位把土倒在这里,好多石人石马都被埋了,长安区文物局就组织人在四周围起了院墙,之后再没有遭到破坏。让我看来,这样把文物圈起来实际上就是一种保护,这比让文物散落在野地里好得多。”途经此处的村民张有富说。

 

      记者随后来到长安区文物局文物稽查大队,该处负责人说,他们正在给相关部门汇报“菜园子”的事情。由于宣王墓神道土地属于集体土地,文物部门没有执法权限,他们只能对文物本身及其周边限定范围内的杂物进行清除。提起保护难度,该负责人说,“这个十分复杂。”

 

      野外文物诠释历史沧桑

 

      来到位于大府井村东北秦愍王朱樉墓地,神道两边由南向北依次分列着1华表、2对石马、1对麒麟、1只石虎(西侧缺1)、3尊石人(西侧缺1)、1对石狮,一尊石龟碑座。西侧文物竖立在一块西瓜地和杂草丛中,东侧文物竖立在一片小树林里。墓冢坐北向南,现封土直径51米,高约近20米,周长l87米。站在墓冢顶部向四周望去,零星可见诸多“土丘”分布于庄稼地里。

 

      “你们是干什么的?”一名骑着电动车急匆匆赶到神道前的男子朝记者喊道。“我们是报社的,看看这里文物保护情况咋样?”“还以为是准备干坏事的人呢。”该位姓赵的男子说,他是护林员,同时义务保护着陵墓的安全。他说,这里的田野文物保护的相对还好,虽然散落在野地里,但人为损坏不大,就是风吹日晒时间长了,估计后辈儿孙就很难见到实物了。

 

      按照老赵指引,记者来到隐王朱尚炳墓地,这里是西安市汉帝陵保护中心,由南向北依次分列的1对华表、1对石狮、1对石马、1对石羊、1对石人竖立在水泥路两边,一根电线杆顶部安装着两个监控探头,随时扫视着出入此处人们的一举一动。该处一位负责人说,他们几年前刚来时,这些文物都横七竖八的倒在野地里,他们将其扶起来并加以保护。该负责人说,野外文物保护难度比较大,管护人员少,墓地分散,加上文物所处位置都在集体土地里面,管护起来难度比较大。

 

      离开隐王朱尚炳墓地,来到简王井村的简王朱诚泳墓地,1对麒麟、2对石羊、2对石人、1只石虎等竖立在村子西边一片树林子里,每尊文物下半身都埋在土里,部分文物周围堆满了砖头、树枝等杂物。附近一位60多岁的女村民说,从她记事起到现在,这些文物一直是这个样子。为防止被偷走,他们村上还安排了两名文物保护员。老人指着一尊额头裂缝的石马说,“你看看,这要是再不想办法保护,风吹日晒时间长了都彻底裂开了。咱看着心疼,更心急,就是不知道咋样去保护?也不敢随便去碰。”

 

      田野文物究竟该如何保护

 

      早在1999年,本报对“明十三陵”的文物状况就曾报道过。2000年,时任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大学教授王戍堂看了相关报道后说,历史文物不能再生,地方政府应立即采取保护措施,把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时任全国人大代表、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韩伟先生还专门委托该所名誉所长石兴邦(原全国人大代表)先生前往“十三陵”进行现场考察。时任全国人大代表张燕律师认为,中国的文物立法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缺乏一些细化的规定及保护性法规。地方政府可根据西安“十三陵”的特点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地方法规,对这一庞大的明秦藩王墓群进行保护,并对其价值予以肯定。

 

      他们认为,“十三陵”放在外省可以说是不得了的发现。“十三陵”地处杜陵陵区,离大雁塔、曲江很近,是一个潜力很大的旅游区,开发起来的话,是很有吸引力的。

 

      15年过去了,曾经保护文物的呼声依然在耳边回荡,可这些文物依然竖立在田间地头。

 

      他山之石

 

      发动当地群众积极保护文物

 

      野外文物怎么保护?文物专家魏乾涛认为,文物安全是博物馆的生命线,田野文物安全更是各个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魏乾涛以自己最为熟悉的茂陵保护区野外文物为例说,茂陵东西长9.2公里,南北宽6.5公里,占地59.8平方公里(89700亩),周围的大型陪葬墓、从葬坑、建筑基址等遗址遗迹达400多处,形成了天然的立体博物馆,其保护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魏乾涛认为:

 

      一、深入基层,加大宣传,发挥群众文物保护员的力量。茂陵保护区内有道常村、策村、史村、留位村、张里村、豆马村等7个行政村,村里群众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茂陵博物馆长期坚持走乡穿村进户,宣传文物政策法令,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构筑铜墙铁壁式的群众性文物保护网络。在他们的感召下,豆马村群众上世纪60年代就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发现文物不拿回家,不要报酬交国家”的倡议书。截至目前,茂陵周围乡(镇)、村、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共成立59个文物保护小组,发展288名文物通讯员,形成了群众性的文物保护网络。

 

      二、“三防”结合,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三防”结合是指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多年来,茂陵博物馆文物安全昼夜值班无空当。所有值班人员都配有防范棍、强光手电、通讯工具,死守硬看,在岗人员不定时转动,坚持24小时值班和电视监控。

 

      三、高度重视“圈地运动”对田野文物保护的影响。当前,各地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建设猛进,其中不乏在文物保护区周围进行建设的行为,更有甚者,在保护区内进行。如果是纯粹的绿化植被,自然对遗址保护起到好的效应。假如以绿化植被为由进行“圈地运动”,这对田野文物以后的保护将会带来一个值得让人思考的影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