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格:68岁退休老干部 自筹资金保存革命遗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火补舍日在红军石下向参观者讲述红军故事。


      “红军长征过凉山80周年”系列报道


      普格:68岁退休老干部 自筹资金保存革命遗址

 

      68岁的彝族退休干部火补舌日至今还背着十多万的债务。2006年夏天,他用自家的工资和贷款向当地征用了30亩的河滩地,雇人修起无名红军烈士墓,并将当年红军扎营地的巨石用彝汉英三种文字刻下“红军石”标志,还在石前平整出一个小园子,形成现在的螺髻山红军石园。至今,前后花去60余万。

 

      “欠债以后肯定能够还完的,这个我不担心。”尽管还背负债务,但老人自信满满,并且一个更宏大的计划正在实施,“还要建一个‘红军长征在彝区’小型纪念馆,彝族文化小型博物馆,三星级彝家乐。”

 

      自筹资金 保存革命遗址

 

      火补舌日是普格县的一名彝族退休干部,1984年开始研究红军文化,热衷彝族文化和红军文化的他在退休后决定做点“有意义的事”。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路过普格县五道箐乡时,在采洛村一块巨石周边露宿。期间,曾与当地的土司和彝民之间发生了连续三次误会和摩擦。在危急关头,红军仍然坚决地执行党的民族统战政策,谱写了民族团结、军民团结新篇章。

 

      2015年5月21日上午,细雨,火补舌日站在刻有“红军石”字样的巨石前,向前来参观的民众讲述着发生在80年前的这一段段红军故事。脚下站着的这块小园子以及“红军石”都是其自筹资金所建,火补舌日显得格外自豪。“这就是留给后人的一笔最珍贵的财富,希望红军的精神在这里传承。”

 

      2006年夏天,为了将这块红军曾驻扎过的巨石保存下来,火补舌日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加上银行贷款和朋友借钱,向当地征用了30亩河滩地。并断断续续雇人在巨石上用彝汉英三种文字刻下“红军石”标志,修起无名红军烈士墓,还将巨石前的小园子进行平整,砌上石头围墙,前后花去60余万。因处螺髻山风景区下,取名“螺髻山红军石”。至今,还有十多万对债务没有还清。

 

      经申报,普格县人民政府于2011年6月23日批准公布了“螺髻山红军石”为本县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7月26日,被中共普格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纪念馆 红军长征在彝区

 

      为了偿还债务,火补舌日给自己的家庭下了“死命令”,除了自己每月的退休工资外,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各自的家庭必须拿出一个人的工资出来支持这项“事业”。“这是件大事,必须要坚持做下来。”火补舌日说。而现在,刚刚完成“红军石”的保存修建,又一个“大项目”被火补舌日提上日程。“要在这块地上修起一个纪念馆,主要表现红军长征在彝区。”火补舌日说,除此,还要修一个彝族文化小型博物馆,三星级彝家乐,让彝区的人民传承民族文化和红军文化。

 

      “肯定还要花不少钱,也还要过不少紧日子,但一定会完成的。”火补舌日很是自信。目前,纪念馆的房屋已经架起,但还有更多的后续工作还未展开,而这正是火补舌日今明两年的重点工作。

 

      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点、彝族文化展示点、爱国主义教育点、游客和当地民众休闲娱乐点……这就是火补舌日的目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