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盗销文物案”警示文保风险

      历时9个月,在公安部指挥协调下,经文物保护部门全力协作,多省公安机关成功破获“11·26”大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75人,摧毁盗墓、倒卖文物犯罪团伙10个,追缴文物1168件套,其中包含珍贵的红山文化文物。日前,这起被称为“共和国涉文物第一大案”的案件,引起了社会关注。

      抓捕人数之多,追缴文物数量之多,都令这起盗掘案创下了历史纪录。从案情看,作案者的猖獗程度和专业化程度,让人印象深刻。10个团伙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活动链条化,盗墓、转运、收藏、倒卖一条龙,涉及7个省份。他们中,有不用罗盘仪看“风水”就能定位古墓的“关外第一高手”,也有靠探测仪屡屡得手的“技术派”,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作案网络。这些团伙,也是盗掘文物犯罪日趋专业化、隐蔽化的一个现实例证。

      事后反思,这起大案也暴露出了文物保护和管理中的一些弊端。比如,犯罪嫌疑人被抓后坦陈,像牛河梁这样的地方,作为红山文化遗址,遍地是文物,“早该安上摄像头”。还有作案者认为,“能偷走这个,肯定存在管理漏洞”。此案中,确实有博物馆工作人员帮助犯罪分子网上倒卖文物,从中获“介绍费”4万元。

      一方面是犯罪分子技术在升级、组织在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文物保护管理存在漏洞和短板,还存在失职渎职、权力寻租等问题,难以构筑安全有效的“防火墙”,文物大案暴露出来的矛盾,其实普遍存在。据国家文物局有关官员透露,全国各级专兼职文物行政执法人员不足万人,平均每人负责管理近百处不可移动文物。除了人手紧张,资金缺乏、防范设施落后、管理方式滞后等,这些都是文物安全面临的现实风险所在。

      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2年,全国公安部门共立文物案件4332起,平均每年1083起,一天平均近3起。此前,长沙“12·29”古墓葬被盗案、河北蔚县南安寺塔地宫被盗案,也都轰动一时。文物盗掘日益猖獗,文物安全危机四伏,尤其是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或古塔地宫,更是文物犯罪的重灾区。正如文物专家指出的,没有安全保障,文物的传承与发展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防止不法分子的偷盗、非法利益的侵袭,确保文物的安全,是避免“文化之殇”的最基本措施。

      随着国内文物收藏热不断升温,一些人受利益驱动参与文物盗掘、倒卖活动,一些地下市场也在暗流涌动。虽然大案已破,但文物保护依然不能松劲。既要打击犯罪活动,也要升级和强化文物保护管理,还需提高全社会的文保意识,才能全方位构筑文物安全的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