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义学堂如今成危房 三亚一文物保护单位受损严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厅开裂的墙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正堂支撑房梁的砖柱已经开裂

 

      围墙不复存在 承重木梁断裂 门楼瓦片残缺

 

      “几年不见,学堂怎么变成这样了?”三亚市文物保护工作者何擎国看着三姓义学堂堆满建筑砂石的中庭痛心说道。今天上午,记者跟随何擎国来到崖州古城起元村走访,发现当地村民为盖新房,将建筑材料堆在义学堂内,人为破坏加上年久失修,让这所拥有129年历史的三亚市文物保护单位面临坍塌危险。

 

      2006年,三亚市政府将三姓义学堂设为该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刻有“三姓义学堂”的文物保护标志石碑被丢在路边墙根下,半截埋进了沙土。义学堂的门楼瓦片残缺,两侧阴刻在墙上的门联,下半部分因砖石零落而遗失。从门楼一直往天庭走廊的地面,堆满了小山一样高的砂石,这是居住在义学堂内的村民,为起新屋而拉来堆放的建筑材料。

 

      由于无法从门楼进入,记者跟随何擎国从外侧绕进去,发现义学堂的围墙早已不复存在,中厅和正堂的屋脊都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其中正堂屋顶的承重木梁断裂,瓦片下沉,后墙中部向外鼓出,墙壁接缝处多处开裂。中厅的屋顶也破露出一个大洞,下面用防水布简单做了遮挡,两侧墙壁部分装饰书画残存无几。不大的中厅,本是百年前儒童们启蒙的讲堂,现在成了堆放各种厨房杂物的地方,甚至还停放一辆三轮车和一辆拖拉机。

 

      何擎国介绍,解放初期土地改革,三姓义学堂的产权被分给尹姓的一户人家,后来这户人家由于人口众多,留在村内的三兄弟就围绕义学堂进行改建和新建房屋居住。其中一家至今还住在义学堂内。记者看到,为了方便住人,该户人家用砖墙将供奉牌位的正堂改造成3个隔间,分别作为杂物间、祠堂和居住用。但近年来由于危房随时坍塌,这家人已在义学堂右侧空地上打地基,准备新建楼房。另两家兄弟,分别在义学堂原来的围墙范围内,盖起了两栋水泥楼,紧贴着古门楼,与义学堂几乎融为一体。

 

      据史料记载,三姓义学堂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由当地尹、卢、林三大姓氏族人合众鼎建的祠堂,兼作三姓弟子儒童和附近学童启蒙教学的私塾。义学堂由门楼、天庭、中厅、正堂、仓房、厨房、围墙组成,但今天所见,仅存的门楼、天庭走廊、中庭和正堂,也已岌岌可危。

 

      今年67岁的何擎国,曾参与1985年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当年对三姓义学堂的评价是“三亚市小学教育的起源,是保存较好的清代古建筑之一”,时隔30年,这处古建筑已经面临随时坍塌的局面。何擎国提出建议,希望当地政府做好三姓义学堂内村民的土地置换,安置好村民的去留问题后,将三姓义学堂的产权收回加以修复和保护。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