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地震给我们的警示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加德满都附近发生8.1级强烈地震, 特大地震及其强余震不仅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也对我国西藏造成严重影响。截止4月30日,据尼泊尔官方称地震已造成5238多人遇难,几乎摧毁了所有的名胜古迹,包括首都加德满都地标建筑Dharahara塔在地震时倒塌,给当地旅游业造成重创。受本次强烈地震波及影响,我国西藏已有25人遇难、4人失联、117人受伤,近30万人受灾,通往尼泊尔边境口岸地区的道路被毁,直到4月28日早间,通往受灾边贸口岸小镇樟木镇的部分道路仍未打通,救援物资无法送达该地区。经外,本次强烈地震引发珠峰雪崩,致19名登山队员死亡,250人失踪。距2008年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时隔7年,特大地震灾害又重创邻邦尼泊尔,地震灾害再次警示我们:防震减灾工作不容忽视!

 

  1、依法保障建筑物抗震安全势在必行

 

  从来自本次地震重灾区的救援现场画面中及相关报道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房屋倒塌仍是本次地震导致人员伤亡的头号杀手,有报道称在本次地震中有近40万栋房屋倒塌,90%的是老旧建筑。在世界范围内,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中有90%是来自发展中国家,这一方面与这些国家的建筑设计法规不完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国家建筑领域的腐败影响建筑质量有关,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后,就爆出建筑腐败丑闻。同样抗震建筑法规在保障建筑物安全方面发挥显著效果,1995年日本阪神7.5级强烈地震,在震后灾害调查中发现:凡在1981年之后竣工的建筑物倒塌概率远远低于1981年之前竣工的建筑物,而造成人员死伤最惨重的建筑全部是建成于1971年之前,原因在1971年之前日本施行的是旧的71版抗震建筑法规,1981年对71版建筑法规进行了修订并施行新的81版建筑法规。由此可见,新的建筑抗震法保障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也保护了广大民众的生命安全。频频发生的地震灾害事件再次警示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建筑物抗震相关法律法规,以法保护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这是保障广大民众生命安全的必由之路。

 

  2、文物古迹抗震加固不容忽视

 

  文物古迹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文化遗物,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在世界各国都备受关注。在本次尼泊尔8.1级强烈地震中,位于加德满都最著名的古迹之一----达拉哈拉塔被地震摧毁了。这座修建于1832年的9层古塔,是为了纪念尼泊尔民众反抗英国殖民,对尼泊尔人民具有重大意义。

 

  遭到本次大地震重创的还有杜巴广场玛珠神庙,杜巴广场是尼泊尔皇宫广场,位于加德满都老城, 1979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相当于"尼泊尔的故宫",在本次地震中主墙开裂有部分坍塌,建筑基本损毁。下图是震前震后玛珠神庙

 

  本次强震还损毁了尼泊尔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博大哈佛塔,这是一座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覆钵体半圆形佛塔,地震导致这座佛塔顶部开裂,周围小佛塔部分坍塌。在地震中位于加德满都以南5公里的城市帕坦、同属世界文化遗产且被称为世界建筑史的"露天的博物馆"----杜巴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巴德岗法希得噶神庙位于加德满都以东14公里,是尼泊尔中世纪建筑和艺术的发源地。在这次地震中完全坍塌,地震中受损的文物全部在1979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尼泊尔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曾经的辉煌在一场地震之后沉寂地睡去......

 

  无独有偶,2003年12月26日发生在伊朗的里氏级地震,这次的地震摧毁了巴姆古城超过80%的建筑。巴姆古城是全球最大的土坯建筑群,其遗址位于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的巴姆郡。它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公布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巴姆及其文化景观中的一部分。这个坐落在丝绸之路上的巨大城堡大约兴建于公元前500年,并一直使用到1850年。整个巴姆古城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要塞城市,但由于其核心部分是看上去像一个城堡且这个部分又最为出名,因此巴姆古城也被叫做巴姆城堡。巴姆古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土结构建筑,历史可追溯到2500年以前。震前以其保存完好的建筑闻名于世,这一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在几秒钟之内被强烈的地震彻底摧毁。已有约2000年历史,倒塌前被认为是世界上仍"健在"的最古老的土坯建筑。

 

  1556年发生在我省华县的8级多特大地震也曾摧毁了诸多文物古迹,有记载证明著名的西安小雁塔塔顶开裂就是华县地震的印记,还有就是导致乾陵石人、石马多数无头现状的罪魁祸首据专家多方考证可能也是华县地震所致。2008年汶川地震中,四川都江堰附近的很多古建筑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其中包括初建于南北朝重建于清代,纪念都江堰开凿者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这座建于山坡上的古庙宇随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毁于一旦。不幸中的万幸是,建于2000年前的都江堰几大主要水利工程大部分都挺了过来,这被许多考古专家视为奇迹。 "都江堰·青城山"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在地震中严重受损,屋脊、屋面全部毁坏,大部分古建筑倾斜,部分垮塌。远离汶川震区600公里的陕西的文物古迹在这次特大地震中也受损严重,据《汶川特大地震 陕西抗震救灾志》记载,陕西不可移动文物中有86处文物保护单位不同程度受损,可移动馆藏文物损坏307件。

 

  在保护文物不受地震损害方面做的较好当数多震国日本,日本很早就实行了文物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保护文物不受地震的影响。日本政府、专家和民间组织从文物古迹的地震小区划、传统建筑的防震抗震、石质文物保护的工程地质研究等角度讨论有关文物保护问题,制定详细的保护计划,尽量减少地震对文物古迹的损坏。尼泊尔地震中文物的毁灭性的破坏再次给我国文物古迹的保护敲响了警钟:文物古迹抗震安全保护要防患于未然,否则将追悔莫及。

 

  3、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应常备不懈

 

  地震灾害往往突然发生,不论是政府还是公民个人要从容应对就必须有充分的应急准备。笔者对自己从事地震应急管理工作时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地震应急准备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有系统完善、可操作性强的地震应急预案。地震灾害与其它灾害不同,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往往同时引发多种次生灾害,所以地震应急预案要系统完善且有可操作性。另外,地震又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常常被遗忘,所以地震应急预案还进行演练,检验其实用性、熟悉其工作流程,才能保障地震灾害发生时各方力量协同作战,高效有序有力应对地震灾害事件。

 

  第二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有充分地震应急准备。地震灾害与其他灾害最大的区别就是其突发性强,不象洪涝等气象灾害那样有预兆、有发生、发展到致灾的过程,地震发生往往只有1到几分钟,却能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强烈地震往往引发泥石流、滑坡、雪崩、核泄漏等严重次生灾害链。因此,应对和处置地震灾害事件要有充分的准备,比如食物、水、帐蓬、衣物、急救药品、防疫药品等门类齐全的救灾物资储备,要有抢险救灾的大重型设备调用储备等以保障道路交通、通信及时抢修等。

 

  第三是各省、市必须拥有一支训练有素、拉得出、用得上、有技术、能战斗的地震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并为其配备门类齐全的地震应急抢险救援装备,使这支军事化的抢险救援队伍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让他们在地震应急抢险、人员搜救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提升地震应急抢险救援效益。

 

  第四是各级政府应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充分利用公共绿地、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学校等,按照平震结合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及其配套设施,才能使广大民众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疏散安置到应急避难场所,并能够得到相应的救助和安抚,这样才能让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救灾救助行动更加规范有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抗震救灾工作顺利展开。

 

  第五是通过各种渠道坚持长期向广大民众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普及地震应急避险常识,培养社会公众自觉防范地震灾害的意识。国内外震害经验表明,社会公众地震科普知识认知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震后应急处置工作成效。日本是多地震国家,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在2011年3月11日发生9.0级强烈地震、引发特大海啸及核泄漏事件发生后,他们的镇静应对与有序避险也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为此,我们应坚持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应急避险常识等宣传教育工作,并适时举行地震应急演练,让防范地震灾害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第六是建立地震应急网络自媒体运维机制,充分发挥新兴网络自媒体在地震应急宣传中的舆论导向作用。随着网络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各级各部门应构建官方网络自媒体平台,平时传播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地震科普知识、发布地震信息,震后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进展情况、震区灾情灾况以及人员搜救、灾区防疫、人员安置等信息给予快速传递,并及时关注收集网络舆情,反馈网民急需解决的难题,解答网民关切的问题,平息地震谣传......,充分发挥官方自媒体在地震应急处置中的作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为各政府地震应急处置工作助力加油。

 

  陕西虽然是少震区,但是我省历史上曾发生过华县特大地震。我省曾是十三朝古都,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尼泊尔强烈地震再次警示我们,建筑物抗震是否抗震是广大民众生命安全的关键,文物古迹抗震安全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地震应急准备要常抓不懈。

 

 

责任编辑:圆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