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保护利用取得新突破

      汉长安城特区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带动战略,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2015年,汉长安城特区还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共安排建设项目16个,年计划总投资26.81亿元,其中民生项目投资20亿元,基础设施项目投资4亿元,为特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改善群众生活为根本点

      强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改善民生是特区工作的首要目标。面对未央宫申遗区拆迁安置项目“汉都新苑”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特区紧抓国家加快推进城棚改工作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贷款25亿元。及时完成安置地性质变更、手续报批等基础工作,严格施工质量管理,做好项目配套服务。目前,“汉都新苑”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5亿元,已全部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同时,为改变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实施环境整体提升工程。完成安门大街、直城门大街建设方案设计,实施二、三级路网、停车场提升工程及水、电、照明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漕运明渠西岸、河东岸截污任务,启动石化大道、丰产路综合改造及张家巷等五村排涝工程,并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清查空闲场地11宗1200余亩,拆除违法建设30余万平方米,恢复土地2000余亩,全面杜绝了渣土车乱倒现象,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以调结构促发展为突破点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鉴于遗址区内大部分土地为农业用地,特区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提高土地生产力。先后与西安海荣集团等10余家企业进行洽谈,引进明光宫观光农业、花木观赏园等现代农业项目入区建设,投资总额约13.46亿元。同时,充分挖掘特区深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未央宫遗址成功申遗的基础上,树立丝路经济品牌,引进汉长安城遗址·丝路文化庄园、中国丝绸之路非遗文化博览园、映像·汉长安丝路文化保护综合示范等特色文化项目,打造以“汉文化”、“丝路文化”、“国学文化”为主题的新文化平台,抢占丝路文化高地,为我市丝路建设创造更好的文化环境。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