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参与保护丰厚的文化遗产

      6月15日,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隆重开幕。在非遗节期间,甘孜展馆吸引了众多观展者,其中不乏从甘孜这片土地上走出去至今依然关心着甘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人们。通过他们的眼睛,更能看清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为此,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一

      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接连几次走进甘孜展馆,同传承人与展馆的工作者们交流。记者在他观展过程中,就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将来等话题进行了专访。

      记者:甘孜州非遗保护工作在全省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泽波:甘孜州的非遗保护工作挤进了全省非遗保护的第一方阵,在全省有重要地位。目前,甘孜州已拥有人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1个,省级项目56个,州级项目95个,县级项目422个;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4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85人。获奖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记者:本届博览会将重点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广泛邀请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最具代表性的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进行技艺展示、产品展销,我们该如何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泽波:生产性保护是我们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是中国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的贡献,是一种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对一些具有生产性特点,能转化成文化产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改变原有技艺和原料的前提下保持其传承方式、通过提高其产能和生产要素,让其进入市场。

      生产性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相结合。过去,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保护其文化属性,忽略了开发其经济属性。如果没有经济利益的支撑,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陷入无人传承的灾难性结局中。

      对甘孜州而言,应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甘孜州通过生产性保护来推动其传承的项目比较多,比如:阿西土陶、得荣车模技艺、新龙药泥面具等等,甘孜州要抓住生产性保护的契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继续探索、创新,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积累经验。

      记者:“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是第四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主题,该如何理解、看待文化传承和每个人的关系?

      泽波:从古至今,从过去到现在,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普通人都参与了文化的创造和传承,无论是以创造者还是以受众的身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生活,与普通大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和每人零距离亲密接触,人人都在不经意间感受它的美与魅力。每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或间接的接受者、欣赏者、受益者。而且,每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人人有责任去推广、保护并传承它。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传承人,但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支持和鼓励。

      记者:在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甘孜州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泽波:首先要提升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离开了群众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保护便是空谈。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其次,需要把甘孜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到生活、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建设中,只有这样非遗保护工作才与地气相接。

      记者:今年,省文化厅在非遗保护方面将有哪些举措,这些举措对甘孜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意味着什么?

      泽波:今年,国家加大保护力度,省文化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增加投入,在过去的基础上其金额将翻番。其次,将加强非遗工作者的培训,预计将培训近千人。此外,省文化厅还将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宣传工作,通过数据库建设,通过网络宣传唤起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今年,省文化厅对民族地区非遗项目将有选择性地给予经费支持。这些经费将主要用于传承人的培训以及传习所、传习馆、展示中心的建设等。对甘孜州而言,要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做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基层生根发芽。

      记者:甘孜州作为你的家乡,您对家乡的非遗工作有什么寄语吗?

      泽波:在甘孜州工作期间,我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从保护格萨尔、收集整理民歌开始,故乡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对故乡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希望通过每个人都参与,家乡丰厚的文化遗产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将在这个时代释放出它独特的魅力,造福于全人类。

      二

      在甘孜展馆,每一届国际非遗节都要来看看的西南民大教授杨嘉铭和老朋友们摆起了龙门阵,当记者凑上前,表明身份,老人兴奋得像个孩子,他说我们都是家乡人哦。多年来,老人致力于格萨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记者:请问,对“国际非遗节”您是怎样理解的?

      杨嘉铭:国际非遗节是一个展示交流的大平台。但只有有限的时间,留给各个地方展示的时间较少,如何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展出项目应贵在一个“精”字。

      看着甘孜展馆,杨嘉铭老师表示这一次与上几次相比,展馆有了很大变化,展馆内展出的项目减少了数量,更多地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技艺和制作过程,让走进展馆的人们能够亲自参与和体验。

      在杨嘉铭看来,这体现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核心思想。

      记者:请问,设计展馆应注意什么?

      杨嘉铭:现实的场景不可能还原,但可以在展馆内通过某种方式来体现某个非遗项目的特色,吸引人们关注它、关心它,进而获得更多的发展平台。展馆的设计风格能不能体现非遗保护的理念,这比展出具体的项目还要关键。

      如果不这样,展馆就会被弄成展销会。它或许会带动一些消费,但由于丢失了原有的文化意蕴,这种消费就是纯粹的商业行为,无法传递附着于其上的丰厚的内涵。

      记者:您对家乡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有什么寄语?

      杨嘉铭:在非遗保护中,除生产性保护外,整体性保护也是国家重点抓的工作。其主要方式是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项目有关的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老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能看到故乡甘孜州成为文化生态保护区。

      至今,杨嘉铭心中仍有一份遗憾。故乡的《康定情歌》享誉世界,但尚没有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希望有一天,能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上看到《康定情歌》的名字。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