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孝文化诸暨修复千年古迹芝泉亭

      如果你前去诸暨市赵家镇,途经赵家新村庐墓自然村,在靠右侧的公路边,你会发现有一座小小的亭子。别看亭子不起眼,这里,却隐藏着一个诸暨孝子的动人故事。亭子名唤芝泉亭,它是唐代孝子张万和守墓的结庐处。历经岁月沧桑,芝泉亭一度被改成烈士纪念碑,也逐渐被人遗忘。

      近日,经过有心人两年多的努力,千年古迹芝泉亭重修工程终于得以告竣,张姓子孙数百人齐聚在这里,共祭始祖,共扬孝忠礼义之家风。

      据《诸暨县志》《孝感里志》等史料记载,张万和是唐时诸暨以孝悌闻名且被朝廷嘉奖的一个孝子。张万和庐墓二十年,儿子张孝祥也庐墓二十年,小孙子张鸿仪也庐墓。祖孙三代均是孝子,可谓“一门三孝”。张万和一门三孝感天动地,故“芝草生,甘泉出”,墓地生出了九茎灵芝,墓侧涌出如醴甘泉。

      张万和一门三孝留下了事迹,也留下了古迹遗址,有孝感山、孝感里、芝泉亭、芝泉井、庐墓村、庐墓岭、庐墓桥等,是诸暨迄今保存最多的行孝痕迹。一千三百多年来,“张孝子”成为一种文化,始终是历代善民化俗的活教材。

      诸暨市孝感芝泉张氏忠孝文化研究会相关负责人张利苗认为,这次芝泉亭的修复,对弘扬诸暨的“孝”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诸暨历史上,自南北朝至清代,涌现出来的孝童、孝子、孝女、孝妇不下百人。其感人事迹,不逊于中国二十四孝,也不逊色于中国百孝图中的人物。进入史书记载的就有三人,分别是南北朝的贾恩、唐代的丁祥一、南齐的屠氏女。

      诸暨本土作家弘虫,三年前开始构思写作一本有关诸暨孝故事的书,书名暂定为《诸暨孝人孝事》,“打算写五十个人物,以及其他群孝故事,目前已经完成了70%的内容”。他认为,孝,德之本也。孝在古代是礼治的根本,也是现在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现在的孝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内在本质不应该淡化。当然,一些不符合人性的要扬弃,但孝的本质还是需要继承和流传下来的。

      诸暨的“孝”文化也引起了央视的关注。近日,东白湖镇斯宅村登上央视荧屏,在百集系列片《记住乡愁》中以《斯宅村——百行孝为首》播出,秀了一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文化。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