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迹遗址保护从小众走向全民

      今天是4月18日,一个平常的周末。很多人不知道,今天也是“国际古迹遗址日”。这一天,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同时举办纪念活动,呼吁人们重视对古迹遗产的保护。公开的报道显示,西安、武汉、北京、重庆等地都有一些纪念活动。

      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是“纪念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50周年”。50年,非常重要的节点。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之后,世界上的有识之士重提古迹遗址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诸多努力,功莫大焉。今年也是中国加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30周年。30年间,中国的经济实现了飞跃,中国人的古迹遗址保护意识,也从“破四旧”的无知中彻底抽身而出,这不能不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但也要看到,目前国际古迹遗址的保护现状并不乐观,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冲突对古迹的损毁依然非常严重。中国虽在遗址和文物保护上做了一些工作,但文物被盗、被毁,遗址被挖、被拆等情况并未杜绝。近年来媒体报道的沙漠文物疯狂盗取、肉身坐佛被倒卖、盗墓窃宝职业化等现象,都是血泪的教训。我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法律法规虽已出台,但真正启动法律追责,并起到有效震慑作用的案例并不多。

      更要紧的是,在一些地方官员眼里,全员招商、拉高GDP才是王道,环境保护、遗址和文物保护只是也许点缀。吉林四平为了修一条路宁可毁掉五处金代遗址,不少地方为了拆迁、建新城大肆拆毁古迹遗址,很有些破坏起来不眨眼的意味。更多的地方耍起小聪明,或打着修复性重建的名义拆迁遗址,或说起来非常重视,真要它投入相应的财力、人力、精力却总是诉苦叫穷,一拖再拖,拖黄了为止。

      也不光是一些地方官员对不会说话的遗址、文物不上心。就是整个社会舆论对遗址和文物的关注也非常不够。人们能记住并热情纪念圣诞节、白色情人节、愚人节等节日,却不知道还有一个国际古迹遗址日,更不要说参与这方面的讨论并做出积极贡献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当下中国真正在关心和保护古迹遗址的,除了一些对口的官员、学者,就是一群民间保护者。这些“文物拾荒者”默默奋斗在街头巷里,鲜为人知,更不要说是得到应有的赞誉了。

      毋庸讳言,眼下的中国社会还没有形成遗址和文物保护的气候。相反,目前古迹遗址的非法盗掘、走私却成了气候。文化犯罪分子已经形成集团化。他们对遗址和文物的破坏性巨大,谁去取文物、谁去藏文物、谁去销文物,成了“产业链”,速度非常快、效率非常高。很难想象,几乎每个星期,《东京攻略》中的情节都会在全国各地上演。而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古迹遗址都非常脆弱,一旦破坏就很难修复。真不知道,站在被破坏的古迹遗址前,我们该如何自处?今后面对子孙我们该作何解释?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五千年不曾断代文明的国家。殷墟的甲骨,商周的青铜器,绵延万里的长城,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唐墓的壁画,皖南的民居以及许许多多古迹遗产都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构成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绚烂而独特的文明景观。守护古迹遗址就是守护人类文明,就是对前人和后代负责。这个责任不只是文物保护部门、一些专家以及少数志愿者的,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当下,如何提高公众对世界遗产多样性、不可再生性的认识,唤起公众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热情,让守护古迹遗址从一种小众的情怀延展成为一种全民关注的大气候;如何严肃法律的执行,形成制度的保障,落实地方的责任,确保古迹遗址代代存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