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部分队员:和古人对话 与历史交流

考古,近年来在各种文学作品的描写中,变得越来越魔幻和浪漫,但是真正走近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之后才发现,他们的工作是那么的单一,脚踏黄土背朝蓝天,平凡、朴实,甚至让人觉得可爱。

      考古,近年来在各种文学作品的描写中,变得越来越魔幻和浪漫,但是真正走近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之后才发现,他们的工作是那么的单一,脚踏黄土背朝蓝天,平凡、朴实,甚至让人觉得可爱。用他们的话说:“我们是在和古人说话,和时间赛跑,让历史重现,让滕州人记住这片古老土地上的辉煌。”

      魏慎玉在枯燥的工作中坚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魏慎玉现在是市博物馆副馆长,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的队长。在魏慎玉的眼里,从事文物考古与研究是一项极为枯燥乏味的工作,但意义重大,因为他们在保护历史,梳理和保护这座城市的记忆。

      30年前,魏慎玉走上了文物考古与研究的工作岗位,那时候他年仅17岁。在他的记忆中,当时自己充满干劲和斗志,认为考古是一件很复杂很崇高的工作,但是真正接过了洛阳铲,他才知道自己想错了。因为常常几个月他都在重复做一件事:一遍遍地在无边的田野打洞勘探。勘探队的工作很苦,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甚至没法正常请假休息。那时的他曾经迷茫过,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终于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让历史重现,让滕州人记住这片古老土地上的辉煌。

      如今,他已是一名成熟的考古专业技术人员,并成为滕州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队的队长,他经常这样开导跟着自己干活的队员们:“做这项工作,咱们得摆正心态,既要克服工作条件的艰苦,更要屏弃私心杂念。”

      走过这30年,蓦然回首,魏慎玉发现其实自己这些年并没有白走。滕州前掌大遗址、北辛遗址、西康留遗址甚至三峡地区的遗址,他都参与了文物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发现的文物包含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等多个种类,其中不乏国家级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像一枚枚勋章镌刻在魏慎玉的名字下面,但他却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和肩膀上的担子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他说:“滕州从北辛时期开始,到现在已经有7300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下还不知道有多少文物依旧在沉睡,我有义务去发现这些文物,让今人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共创滕州美好的未来。”

      陈庆峰痴情文博终不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滕县博物馆缺少文博工作者,决定培养一批专业的文博人才。陈庆峰就在这种背景下,走进了县博物馆。这是1976年3月。恰巧,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要开办培训班,于是陈庆峰又顺利走进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举办的考古培训班,进行了一年的专业学习。这一年的“快速充电”,成就了陈庆峰终身不悔的爱好与事业。

      从考古培训班学成归来,陈庆峰一干就是近40年。他参与普查和复查了滕州境内的全部古文化遗址,建立了全市重要古文化遗存的“四有”资料档案,协助乡镇建立完善了文保组织,分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枣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设立石质标志碑,在古薛国故城周边28处缺口立下了水泥保护说明碑,为滕州的文物保护工作夯实了基础。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群众的文物保护观念还不强,不少古墓在村民用土过程中被发现,一些文物被村民当作“玩意”拿回家。陈庆峰和馆里的同事们一起,骑车几十里,走村串户,联系群众,发现线索,做动员工作,让群众自觉交出文物。就这样,靠着他们艰苦而又细致的说服工作,馆里共收缴了国家一级文物滕侯鼎、不其簋,以及带有铭文的大方鼎、扁足鼎等一批珍贵文物。尤其是滕侯鼎、不其簋,成了滕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记者采访陈庆峰先生时,陈先生始终谦虚,不谈成绩。他说,自己能一辈子从事文博工作与研究,是一生的幸运,即便以后退休,也要把余生贡献给滕州文博事业。是的,一个干了大半辈子文博工作的人,怎么能放得下心中的挚爱呢!

      考古和钱没有关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爱国,今年47岁,是滕州考古队的一名编外人员。从1984年至今,他已经工作了31年。细数这31年的岁月杨爱国有些感慨:走过南,闯过北,在三峡工程考古发掘现场、在北京圆明园文物修复工程、在山西文化历史保护基地、在全国各大博物馆都曾经留下过他工作的足迹。他说:“已经快50岁了,我这一辈子就算‘趴’在了考古上,这是一份特别累的工作,也是一份特别有成就感的工作。”

      杨爱国参加的那些发掘工作中,不乏价值不菲的文物,而他始终恪守着一名考古人员的本分,从来不问津这些文物的价值,杜绝自己产生贪念。在31年的考古生涯中,杨爱国不止一次受到外界的诱惑和面临危险,甚至曾和盗墓者面对面的对抗。

      2001年,我市前掌大遗址发掘工作缺人手,杨爱国紧急从北京的一处文物修补现场调回滕州,直接进驻遗址保护区。可是这个遗址被发掘的消息居然不胫而走,在杨爱国进驻现场的当天夜里,保护区里就来了盗墓者。那时杨爱国并未认识到盗墓者的疯狂,当时他正和几个队友在值夜,借着昏暗的灯光他忽然发现远处有人正在进行挖掘,凭经验他断定这是一伙盗墓者,于是立刻和队友们前去制止。没想到对方十分狡猾,提前发现了他们,没等他们前去立刻消失了,几分钟之后,有人传来消息又在别的地方发现了盗墓者,杨爱国再次前去,但依然扑了个空。就这样不断的巡逻、追逐、扑空,整整一夜的时间都没有休息,还是没有抓到盗墓者。从那以后,在前掌大遗址保护现场,杨爱国一边发掘一边巡逻,和时间赛跑,不让盗墓者得逞。在这期间,他也受到了来自盗墓者的诱惑和威胁,但依然不为所动,他说:“考古,是为了保护和发扬,让更多的人知道滕州的过去,熟悉这个城市的历史,而盗墓仅仅是为了钱,如果仅仅为了钱,我也不会这么长时间一直做考古工作了。”

      就是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始终努力找寻着滕州失去的记忆。也许到某一天,人们回忆滕州辉煌过去的时候,终究会想起这些默默工作的文物保护工作者。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