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坐佛”背后的文物追索路
2015-04-03 08:55:35 作者:铁永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已浏览次
最近,一尊在欧洲巡展的“肉身坐佛”引起海内外关注,经过新华社海外记者细致追访和文物部门调查,初步确认这是1995年从我国福建大田县阳春村盗出的“章公祖师”像,连当年的报案记录也已经找到。接下来问题来了,这件特别的文物还能回来吗?怎么才能把流失海外的文物要回来。
随后的进展让人惊喜,佛像的藏家通过媒体表示,如果佛像确实是福建阳春村供奉的祖师,他愿意归还。而且他不希望佛像进入博物馆,只愿意把佛像归还原本所属的村庄。
之所以有这样的转机,是因为佛像被盗线索清晰,人证物证俱在,而且这不是普通的佛像,而是一具人体遗骸,让他回到故里也合情合理。而且,严格来说这尊坐佛并没被认定为文物,也称不上有多高的市场价值,更多具有历史价值和情感价值。所以,如果坐像能够顺利回到他原来所在的村庄,也是大家都乐见的,尤其是丢了祖传之宝的村民。
但是,很多人由此很容易想到,作为文物流失大国,我们那些流落海外的珍贵文物如何回家。通过备受关注的“肉身坐佛”,总结一下文物追索的历史和国际经验,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世界上文物流失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埃及、印度、土耳其、阿富汗等国家,这些国家都曾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物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多数曾经历殖民和战乱,文物流失现象严重。
据中国文物学会的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也显示,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所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
这两个统计都给出了一个接近的数据: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
2013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向中方归还长期流失海外的18世纪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再加上此前的兽首拍卖风波、中国企业家推动圆明园石柱基“回家”,都让海外文物的追索问题广受关注。
根据197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签署的国际间共同保护文物与合法管制文物进出口协定,私藏赃物者必须将文物归还原主。但那些已经流失海外很久的文物,特别是那些价值连城、几经辗转的珍贵文物,想要“回家”却困难重重。
虽然追讨流失文物“回家”有国际公约作为法理依据,但在操作中,一直存在两种争议:一种认为文物是属于全世界人类的财富,应该被存放在一个最有利于其保护的博物馆,而不应该为文物国籍争论;更多的人认为,文物身上承载着该民族的文化记忆,应当回归所属国,而不是成为飘零在世界各地的文化符号。
除了主权争议,还有不少商家乘机抬高价格,牟取暴利,人为提高了文物回家的难度。以圆明园兽首为例,1985年兽首首次拍卖时,价格不过每具500美元,而后其价格却一路飙升。2003年澳门爱国人士何鸿燊拍回猪首斥资700万港元,2007年何鸿燊再度拍回马首的价格已经到了6910万港元。到了2009年,鼠首、兔首在巴黎佳士得拍卖时成交价格分别为1400万欧元,再加上手续费,总买价更是高达3140万欧元。
近些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多次运用法律和外交手段,成功索回部分流失海外文物。如1998年从英国追回走私文物3400余件;2001年从美国追回五代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2003年从美国追回陕西西安汉墓中被盗掘的6件陶俑;2010年4月30日从美国追回唐朝贞顺皇后敬陵被盗石椁。
但与数以千万计的流失文物相比,能够追回的只是凤毛麟角。而且,通过国家和民间高价购买的方式回购文物,也引起不少争议,比如圆明园兽首和石柱基的回归,就引起了“值不值”的质疑。
对此,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建议,应对流失文物进行登记和分级,一般文物视情况而定,不一定要收回;对于珍贵文物,只要能收回就一定要收回,但也不能老是“用中国的钱回购中国自己的东西”。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是长期的过程,但对非法出境的重要文物,要永远保留追索的权利。
据了解,国外跨国追索文物的方式,主要有依法索回、国家购买、民间购买和捐赠等。其中,按照国际公约依法追索,是最合理、最经济的办法。在这方面,埃及、阿富汗、柬埔寨等国,都有追索成功的例子。
2013年6月,两尊在上世纪70年代柬埔寨内战中遗失的两座珍贵石像回归柬埔寨。在此之前,这两尊雕像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由柬副首相带领的小组与博物馆方面经过数月谈判,终于达成决议。柬埔寨官方的追索行动,得到了美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
2007年3月,内战后重建中的阿富汗,迎回了一大批最古老、最珍贵的流失文物。这些文物是多年来由私人收藏家、曾在阿富汗工作的人收集的。
在海外文物追索方面,埃及有更多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到目前为止,埃及已经从美英法等国追讨回6000件文物,另有约1200件由文物发现者赠送给埃及供研究之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