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将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日前,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博物馆、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单位的考古、文保、博物专家,就“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开展了针对性的讨论。

      认知:沿线遗产保护,是“一带一路”战略基石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陕西西安博物院期间,强调要把“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与会专家认为,“一带一路”沿线现存的大量文化遗产,是东西方交流最直接的载体,是丝绸之路精神和民心相通的历史见证,是实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文化基石。

      与会专家还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加速推进,对“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既有紧迫性,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优异的调查和科研成果,能够顺利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为增加其人文内涵提供重要的支撑。

      保护:加强学科合作,寻求技术支持

      “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种类众多,还有大量处于水下或干旱等环境恶劣地区的易损文物,如何快速、全面提取文物信息并有效保护,无论是在技术与装备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针对水下考古探测难的问题,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姜波研究员认为,需结合水下考古实践,综合运用现代分析与探测技术,提高技术协同与数据分析能力,研发水下考古调查、发掘和检测分析专用技术装备体系,解决复杂环境条件下文物认知难题。

      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铁付德结合多次赴新疆沙漠地区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经历,对“一带一路”文物保护工作的建议是,以典型遗址、遗迹和出土文物为对象,系统开展文物的制作材料和工艺技术特征研究,开展文物劣化机理研究及保护修复材料研发,建立文物保护效果评价体系,加强文物保护专用装备研发。

      针对文物博物馆的信息采集与展示装备以及软件研发还存在较多不足的现状,天津大学软件学院张加万教授认为,需针对文物的特殊性,开发相关信息采集装备,以提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体验的虚拟现实技术和人机交互体验技术;构建包括物理、信息和网络空间交叉耦合的丝路文物知识图谱,研发跨博物馆、跨地域的分布式知识库及综合应用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展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张海指出,丝绸之路沿线遗址众多,需引入和改进空间遥感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构建沿线地区古代文化的谱系和时空框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建立则提出,需整合相关出土考古资料,充分利用生物、物理、化学、冶金等现代科技手段系统揭示考古资料蕴含的人、物、技术与文化多元交流的丰富信息,以及古人与环境之间友好互动的智慧,为丝路精神的构建提供更多理论支撑。

      传承:寻求国际合作,掌握国际话语权

      与会专家认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展示,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沿线多民族、多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包容的有效方式。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陈凌认为,以往西方学者对文化交流的互动和融合认识不足,我们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多进行国际合作,梳理丝绸之路文化和技术交流中“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的形成过程,建立丝绸之路信息中心,更多地掌握国际丝绸之路研究的话语权。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