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拜寺口西夏塔群遗址亟须保护

  记者近日在距宁夏银川约40公里的贺兰山拜寺口看到,作为西夏考古的重大发现、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西夏塔群遗址,自1999年清理发掘以来,完全暴露在旷野之上,基本没有什么保护措施,默默“忍受”着日晒雨淋的煎熬和一些人为破坏,现状堪忧。

  拜寺口塔群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一个重要的考古事件。几年前,光明日报记者曾到考古工地进行过现场采访,并在1999年10月22日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以《贺兰山发现罕见大型塔群遗址》为题对这次考古作了突出的报道,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转播、转载。

  西夏塔群遗址,位于贺兰山拜寺口双塔西侧一片不足百米远的山坡上,之前一直无人知晓,是1999年10月的那次发掘才让遗址重见天日。当时,在这处遗址发掘出62座残存的塔基和近百个精制塔模、小佛像以及少量骨灰、尚未烧透的人骨。从残存的塔基分析,原塔塔高应在5米以上,高的可能有10米。其高度虽然与近在咫尺、高达40米左右的拜寺口双塔相比,有点相形见绌,但其规模和气势令人惊叹,如此规模的大型塔群,在我国考古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应属于和尚的墓塔。由于遗址中出土了一块带有两个西夏文文字的青砖和一枚开元通宝、一枚绍圣通宝、两枚西夏文钱币,塔群的修建年代便被初步定为西夏盛期至元代早期之间。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这个塔群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对研究西夏寺庙、墓塔建筑,研究藏传佛教与西夏文化的传播和演变都有很高的价值。但到现在为止,塔群建于何时、毁于何时、因何而毁、“塔主”姓甚名谁,都还不得而知,考古人员寄希望于进一步的清理和研究,然而,自16年前那次发掘之后,塔群遗址的研究和保护都没有多少进展,而对遗址的各种破坏却有加重的趋势。

  记者在塔群遗址现场看到,遗址周边并没有护栏,遗址上空也没有遮盖,日晒雨淋和人为破坏都可以“畅行无阻”。原来墓塔基座四周几乎均抹有白灰,现在有些已经脱落了,就连白灰外面原来比较鲜艳的彩绘也很难看清了,塔基的原始风貌大都不复存在。

  记者就此采访了遗址管理人员李建平。李建平正为遗址的保护问题而忧心忡忡,但没有专项保护经费令他愁眉紧锁,他希望记者就此发出呼吁,妥善保护这处不可多得的珍贵遗址,进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