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文物保护志愿者眼中的颜料坊地块

  南京有这样一群义务志愿者,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从事不同的工作,但都对历史古迹有着由衷的热爱,并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业余时间去保护那些濒临消失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文物古建。

  80后小伙文武(化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于2014年6月,经过招募选拨,成为了南京首批107名文物保护志愿者之一,负责老城南一带文物古建的巡视、监察,其中就包括了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牛市64号—颜料坊49号。

  这座有着220年历史的清代古民居,在文武看来已是再熟悉不过——上通下达的跑马楼结构、象征财富的“四水归堂”、六进六出的大宅院,就连牛市64号的房主蒋克言,也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现如今,六进只剩下了三进半,而古建所处的颜料坊地块,再度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观点——

  颜料坊地块:一对矛盾体

  令文武一直郁闷的是,每次到蒋阿姨的家里去,都得穿过一长段灰尘弥漫、机器轰鸣的工地,随着施工的推进,路越发泥泞、越发难走,没办法,因为蒋阿姨所住的牛市64号古宅就坐落在颜料坊地块的西北方向。

  这是一座差点儿没有的古建。据文武的回忆,早在2006年,颜料坊地区的整体拆迁过程中,牛市64号及其连带的颜料坊49号都被“判了死刑”,直至现在,牛市64号的正面墙上还存有当年写下的“拆迁“二字。

  “当年是在10余位南京本地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强烈呼吁下才保住的。”文武告诉记者,一方面,这座建筑在1984年9月就已经被列为秦淮区文物保护单位;另一方面还得益于,它的主人对它的精心照料,“在那一批拆迁的古建中,它保存的最为完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84年纳入秦淮区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6年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武用博客的方式记录下了拆迁前夕的颜料坊与黑簪巷一带,曾经的民居院落、名人老屋早已不复存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颜料坊拆迁中的牛市46号,大门紧闭,国旗高悬(受访者供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今的牛市46号

  两年后,即2008年,颜料坊地块诞生了,国土局设定其挂牌的编号为NO2008G18。虽冠名“18”,然开发的过程并不如编号一般吉祥如意——

  先是开发企业几经转手,其间又遭遇学者联名上书,使得拆迁工作一度搁置,后又因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地块中的文物保护单位,即牛市64号进行了重新明确,使得原本4.1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被迫缩减至目前的3.2万平方米。

  虽然建筑面积“缩水”了,但古宅依然存在。据记者实地了解,目前获批施工的组团边界距离老宅最近只有58米的距离。

  “名义上虽然是分开的,规划上虽然是隔离的,但在实际的空间内依然是紧密相连的。”在文武看来,整个颜料坊地块就是城市开发与历史保护的一对矛盾体的现实写照。

  “城市要发展,推倒一些旧建筑无可厚非,但我们大多采取的方式是毁灭所有、重新再来,这样所导致的只能是城市的历史、文化,乃至于精髓、特征所剩无几。”文武认为。

  现状——

  政府部门:多头管理

  然而,残存的那些已有部分岌岌可危。在文武得知牛市64号遭遇损毁后,随即向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进行了反映,最终制止了进一步破坏。

  记者在现场看到,老宅附近的桩基工程已经停工,水泥泥浆作业也已喊停,但是,这个有着220年历史的清代古民居,东侧的墙体已经部分坍塌,房顶部分垮塌,内部出现了多处肉眼可见的墙体裂纹。

  从1959年出生就住在老宅子里的蒋克言,这几天一遍又一遍的向前来采访的记者们讲述着发生于上周末的“一声闷响”,这声闷响便是东侧墙体坍塌发出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部分坍塌的东侧墙体

  蒋克言随后拨通了文武的电话,寻求帮助。不妨来看看究竟哪些部门能够帮到蒋阿姨,负责审批规划的规划局;与文物保护相关的市文物局、市文广新局,还有古宅所在的秦淮区文化局等。

  据记者了解,事发后,上述政府部门人员悉数到达了现场,但最终,还是未能事先阻止破坏的发生。

  问题出在了哪?记者绕着牛市64号—颜料坊49号走了一圈,没有看到任何对古建筑的保护围挡,名义上的隔离、规划上的距离,在实际的空间中并没有明确的区隔。

  那么,这种区隔保护究竟该哪一个部门承担?对于文物古建的修缮又为何迟迟未动?

  文武不便做任何置评,但他告诉记者,作为监管部门,无论是规划局、文物局,还是文广新局,无论是市级主管部门,还是区级相关单位,都已经做到了定期巡查,且把好了关口。

  “但毕竟古宅在别人的地块上,不可能24小时留守。就如同散落在南京各处的保护古建,有一大部分位于老厂房、老民居内,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老厂房终有一天会成为商品房建设用地,或许会有更多的古建将遭遇不测。”文武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建议——

  开发企业:变弊为利

  究竟该怎么办?一味的处罚吗?据记者了解,目前地块的开发商泰禾集团南京公司已经领到了处罚通知单。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损毁文物处罚金额上限为50万元。

  但付完罚金之后呢?施工还得继续,对于古建,或无形或有形的伤害仍在继续。在文武看来,“如何让开发企业意识到文物古建的重要性,甚至将古宅融入到地块当中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一个先例值得一提,位于老门东马道街与新民坊路之间的雅居乐长乐渡项目,也是一个古建密集的区域,开发商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并与产品定位、营销手段相嫁接,成功打造了具有明清风格的中式民居和商业街。

  文武认为,上述的方式可以借鉴,但开发商一旦圈了地,随即进行占有性的开发,对于留存的古建依然是“杀伤力”十足。

  他提出了一种起源于欧洲小镇的模式,即由政府主导地块开发,并划分具体的功能板块,先期对古建筑及周边的环境进行修缮、维护,形成公共文化区域或旅游观光区域,完毕后再将原住民迁回居住,保留原有的区域风格。

  “南京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是高淳老街。”文武告诉记者。

  截止到2014年年中,南京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08处,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357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多达1000余处。

  而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和执法工作的人员不足80人,即便加上了像文武这样的文物保护志愿者,也根本无法支撑整个南京的文物保护工作。

  “在我们看来,文物保护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开发商作为城市的建造者也有义务维护其所开发区域的文物古建不受损害。”文武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