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宅传承乡村文脉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杭州成为“双遗”城市。后申遗时代如何保护好“世遗”?“申遗有阶段,保护无止境。”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有责任继续传承下去。

  无独有偶,近闻萧山在“一户多宅”和空心村整治行动如火如荼之时,面对一些有着历史文化价值、深藏在村民记忆中的古民居,展现出了“心慈手软”的一面:即保留了一批以老墙门为主的历史建筑;河上镇把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保存下来,将产权逐步收归集体,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等工作,制定保护修缮计划。临浦镇把明清年代的古民居改造成农村文化礼堂,向村民输送历史文化知识;再如对年代久远的墙门群,则有可能被规划成临浦镇当地的古民居腹地,借助当地西施文化的知名度,打响临浦的“民居牌”。这两个街镇的做法无疑是有眼光的。他们为后代保留且完整了江南村落建筑的沿革史,为子孙留下了历史建筑的“根”,让乡村的风貌各具个性。这可以说是民间的一种 “申遗”行动。

  其实,在前些年的旧城改造中,我们已经有过这方面太多的教训,一些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城市古建筑、街巷、河道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或轰然倒塌,或被填埋,换来的却是千城一面的新城,使城市的文化遗存瞬间消失,使城市的个性特征荡然无存。对此,这绝不仅仅只是个遗憾的问题,而是反映了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的低智商。

  记得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有这么一句挺诗意的表达,“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这是无疑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它对当前的建设美丽乡村是一语中的的,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记忆里故乡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是对故土往事的一切怀念。而其动态的、能勾起历史记忆的标志,就是那一姓一族的祠堂、那尘封的老宅、那乡风民俗,甚至是那一条弯弯的清澈的小河。而要记得住乡愁,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既要保留好、保护好那些年代久远的祠堂、老宅等有形的、承载乡愁记忆的有形物质,还要像建德市新叶古村那样保留传承各种生活方式和记忆,以彰显美丽乡村的文化底蕴、文化魅力。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

  在互联网时代,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保护好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存是让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须;是让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被世界认识的必然。这既是我们这一代人让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自觉,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理应担当的文化使命。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