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虎山两座炮台遗址险被掩埋 结构已受损
2015-01-13 08:49:36 来源:人民网 已浏览次

炮台被埋

昨天炮台被重新挖出

挖掘后炮台有所损坏
2015年我们将迎来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然而,目前南京境内还有很多抗战遗迹得不到有效保护。日前,鼓楼区老虎山上的两处炮台遗址,就因附近施工被黄土掩埋。扬子晚报记者调查发现,炮台遗址因尚未公布为文物,故无标示,被施工人员忽视。有学者呼吁,老虎山炮台保护完好,应该尽快制定规划保护。
现场探访 炮台经历“埋了再挖”,结构已经受损
1月10日,南京抗战史学者、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进登老虎山时,发现山顶上的两处炮台遗址不见了。根据他现场拍摄的照片,炮位(火炮基座)已经被黄土掩埋。“周围正在进行防山体滑坡施工,可能是施工人员所为。”
昨天上午,扬子晚报记者在丁进指引下探访现场,发现水泥炮位已从土中重新挖出来,并围上了隔离线。炮位直径7米左右,由水泥砌成,陷入地下约50厘米,为标准圆形,内侧共开十几个储弹洞,并开一出口连接地道,为运送弹药之用。“之前,炮位保存得非常完好。”丁进介绍。但记者看到,经过“埋了再挖”,炮位部分构件断裂,圆形结构被破坏,同时,运弹口出现了塌毁。
现场,施工牌上标注为“防山体塌方施工”,但对于炮台被掩埋,施工人员却表示“不知道”。附近居民透露,大家对老虎山上炮台的情况很熟悉,可能最近发现炮台被埋了就上门反映,施工方进行了整改。
学者建言 山上还有其他遗址,建议开发建遗址公园
地方志记载,南京各炮台始建于晚清道光、同治和光绪年间。1935年以后,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对南京各炮台实施了扩建增筑工程,编为龙(乌龙山)、虎(老虎山和幕府山)、狮(狮子山)、马(马家山和清凉山)、雨(雨花台)五座炮台。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前又增设了甲一台和甲二台两座高射炮台,上述炮台成为江宁要塞部队的主要力量。
今天,这些炮台有的完全消失,有的只剩下遗址。老虎山则是保存情况较好的一处。除了此次被掩埋的两座炮位,山顶上还有一座炮位以及完整的地道,长约十几米,宽约2.5米,高约3米。地道两侧,有多个大型弹药库,地道顶部,开两处天窗作为透气口。从地道进入走到头,即可从炮位回到地面。
“通过地道,就可以体验当时炮台部队的运行。”丁进近年跑遍全国大小炮台遗存,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复建老炮台,他认为南京老虎山炮台、清凉山炮台等遗迹规模较大,现状较好,而且是原物,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今年又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政府部门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利用开发,建成遗址公园,让更多人了解南京的抗战历史。”
政府回应 炮台将公布为文物,区政府应保护好
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已经召集专家考察老虎山、清凉山炮台现状,在区政府公布下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名录里,正式确定为文物。
在这段时间内,鼓楼区应该做好保护、巡查,否则就可能出现此次因为施工导致损毁的情况。“至少要竖个牌子,不然施工人员都不知道这些水泥建筑,是将作为文物保护下来。”
历史
南京保卫战中 老虎山炮台战至最后一刻
老虎山位于鼓楼区下燕路南侧、幕府山与长江大桥之间,与长江江滩不足500米,虽然海拔仅有60多米,却是老下关区域一处重要的天然制高点。两座炮位位于老虎山山顶北侧,相隔5米,距离山崖不足10米,视野极佳,长江两岸尽收眼底,江面来往船只动态一目了然。
南京抗战史学者丁进、唐凯介绍,老虎山炮台是“江宁要塞部队”的重要部分。1937年12月,侵华日军重兵包围南京时,炮台守军竭力反击,同时掩护中国军民撤离。其中老虎山炮台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根据《澄镇宁各要塞区作战经过及心得概要》记载,1937年12月12日晚间8点,老虎山炮台向红山、北固山集中射击,掩护友军撤退,“沦陷日”13日凌晨3点,老虎山炮台官兵毁炮撤退,生死不明。
多说1 句
对“准文物”也要心存敬畏
严格说,老虎山炮台目前并不算文物,但是,“文物之名”并不能决定其“文物之实”。更何况,炮台的价值与意义,已经得到专家认可,准备公布为“文物”。此时若被毁,就如长跑选手倒在撞线前,令人扼腕。
随着公众关注不断提高,南京的各个部门殚精竭虑保护文物,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准文物”。近年来,学界、民间研究不断深入,南京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发现。但文物认定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文物保护却是夜以继日的。稍有疏忽,准文物可能倒在“黎明”之前。
如“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戴着“准文物”的帽子超过10年,撑过一个个“拆除风波”,这处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旧址在2014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终于安危无虞。而绫庄巷3号、大板巷23号、27号民居则没有这样的好运,它们作为“准文物”在2014年4月被曝私自拆除,此时距离南京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仅2个月。
老虎山炮台为民国时期遗址,就说明是南京保卫战的重要遗迹。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它们将是我们缅怀当年中国军民抵御外侮的重要载体。此次险因施工被掩埋,也为主管部门又一次敲响了警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