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补助如何救活文化遗产
2015-01-09 09:24:07 来源:南方都市报 已浏览次
中山市文化遗产保护有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还将作为专项资金补助的重点。这一消息引起保护文化遗产各界人士的关注,不少业界人士纷纷点赞,也有市民提醒须让该专项资金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实施环节都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
中山市文化遗产保护有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还将作为专项资金补助的重点。这一消息引起保护文化遗产各界人士的关注,不少业界人士纷纷点赞,也有市民提醒须让该专项资金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实施环节都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
要接地气,扩大市场化空间
“非遗”保护与传承光靠政府补给,乃杯水车薪,并非长远之计,而要让“非遗”在传承中“活”起来,将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让“非遗”的保护传承成为“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重要载体。“非遗”亟需冲破重重困境,首当先就要扩大“非遗”市场化空间,让“非遗”能获取丰厚的经济收入,解决资金匮乏瓶颈,从而以待遇留住人才。□周天平
要让非遗得到更好传承,就不能让其“养在深闺人未识”,而要更接地气,“活”起来。如可以组织非遗传承人和能工巧匠在景区、公园“露一手”,走进社区进行技艺展示,来到校园展开宣传;宣传非遗也要与时俱进,利用网站、微信展开宣传,发布非遗公益广告;有的非遗项目可以开发别具特色的纪念产品,走向市场,创造经济效益也是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 □朱慧松
可否引入第三方审核申请
让补助《办法》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当须严防文化遗产补助“挂羊头卖狗肉”,也就是名不副实。具体而言,一是将文化遗产补助的资金“腾挪换鸟”、用作它途,二是弄虚作假,虚报申请资金,明明只需10万元,却虚报为20万,由此套取补贴款。这就要设计严密的补贴制度,尤其是申请项目资金使用的审计,要逐一细致核实,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特别是对非遗传承人申请补助,要进行面对面、人对人的实际核实,杜绝弄虚作假。我建议,还应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对每一申请项目进行审核、跟踪,以此让“挂羊头卖狗肉”没有操作空间。 □孙维国
投入的时候要注重效益,每一分钱都要见效益。不能把公共财政当成“唐僧肉”,个人想着分一杯羹,要坚决防止以“非遗”保护为借口敛财情况发生,确保拨付给传承人的钱全部落到传承人的手中。□谢庆富
保护非遗需要更多方式支持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传承,而传承形式多为师傅带徒弟。由于学艺艰苦、学艺周期长、收入水平低等原因,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入行,即使有年轻人入行,也大都半途而废,成材率并不高。因此,要想更好地保护“非遗”,仅仅给成绩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发放资金补助还远远不够,政府还应该给予非遗传承人更多的实质性帮助。比如,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应采取减免学费和给予生活补贴的方式支持其学习相关技术。也唯有如此,才会激励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涉足“非遗”行业,杜绝“非遗”传承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 □程绍德
“非遗”也可变时尚
要盘活文化遗产,老百姓的观念要改变,不要认为传统的东西就是“土”的。对于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项目,不能过多地艺术化,艺术化只能导致受众面越来越小,应当将其创意设计化,融入到生活当中,让市民去追求非遗文化的时尚性,而不是艺术性。比如杯子上贴上当地的剪纸,木雕做成钥匙扣等。
地方色彩浓郁的民间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自娱自乐型”的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所自发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 □魏青
呵护传承人,从娃娃抓起
某些非遗的文化、历史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非遗文化由于特定的原因,没有文字记载,往往只能口口相传或言传身教,传承人掌握了精髓,也只有他们有资格担当“优秀的老师”。只是现在的不少传承人收入很低廉,纵有市场规律因素左右,但他们仅凭热爱而坚守,日子却过得非常艰难,有的人已经转行,有的人苦苦支撑。显然,补贴传承人当然要有一定标准,但也要多些灵活性,毕竟非遗有冷门和热门之分,对市场化运作较好的可少补,而对一些冷门项目补贴多些,更能拯救非遗文化留住市民的记忆。每个传承人都有绝门技艺,保护非遗文化,实质是保护那门手艺,首先要让传承人活得精彩,政府财政给予适当的补贴,还要为讲习、培训等提供支持,更要为传承人提供医疗、养老等制度保障。□袁斗成
“非遗”在人类文明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如民间技艺等非遗“不愿学、学了没用”的态度,导致许多“非遗”已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比如洛阳市开设“非遗”暑期培训班,向娃娃传授“非遗”知识和技艺,保护和发展“非遗”从娃娃抓起,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谢庆富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