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古镇保护十年成效显著 保护利用须扬长补短

富阳自2004年启动龙门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至今已有10年。上周二举行的10周年座谈会上,来自省内外的专家、相关负责人,为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出谋划策。会前,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心主任阮仪三等专家学者,实地踏勘了龙门镇的保护情况。

      “龙门古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历史资源,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和精髓,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名镇保护专家们近日寄语富阳,保护开发的重点要保持好古镇的原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在保持好原汁原味古镇风貌的同时,注重原生态生活方式的维护,真正实现“来这里,读懂中国”。

      富阳自2004年启动龙门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至今已有10年。上周二举行的10周年座谈会上,来自省内外的专家、相关负责人,为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出谋划策。会前,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心主任阮仪三等专家学者,实地踏勘了龙门镇的保护情况。

      10年来,龙门古镇的整体格局与古建筑肌理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护。充分体现了“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可持续性”的要求,其活态保护与原生态的生活状态,代表了古村落发展的方向。“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就是很明显的乡愁。”阮仪三说。

      “注意整合周边资源,打造古镇品牌,加强文化体验,构建政府与居民双赢机制。”座谈会上,专家们就龙门镇下一步的保护发表了看法。建议要合理开发利用好古镇,从旅游功能、旅游产品等多方面考虑开发利用。要善于发掘古镇特色,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把明清建筑这种真东西留下来。老建筑要留出历史岁月痕迹,那才叫历史古镇,也就是说“要延年益寿,不要返老还童”。

      据悉,地处富春江南岸的龙门古镇,是杭州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4年以来,已投资2亿多,先后实施了古建筑修缮、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挖掘、非遗保护等综治工程。坚持保护性开发,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让民生改善与历史遗存共融,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融。完好地保存着江南山乡古镇的格局与风貌,留存着明、清、民国多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厅堂60多座,古民居300多栋。是孙权后裔最大聚居地、中国古代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江南最大的古村落。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