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物保护不能仅仅靠挂牌

      近日,经四纬十东南角一栋百年德式老楼的楼梯坍塌,正在上面的老人阚金山被摔到一楼地面,腰椎骨、四根肋骨折断,大肠断裂,全身多处受伤。邻居表示,他们曾多次请求产权方尽快维修这栋文保建筑的楼梯,却没见有人来过。

      2013年,伴随着新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公布,济南市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此前的12处、45处、66处增加到21处、97处和244处。从数量上看,市级以上文保单位总量变为原来的近3倍,保护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可从质量上,保护力度跟上来了吗?位于南新街的张志故居,至今还是处于多数门窗被打掉的“待拆迁”状态;位于双忠祠街的吴家公园,依然在用千斤顶尴尬地支撑着顶梁柱;位于经四纬四的百年德式老楼,在居民等待维修的期待中楼梯坍塌,一位七旬老人因此摔断腰椎;位于寿康楼街的寿康楼,110岁高龄的欧式建筑已经布满裂缝……事实证明,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不少已挂牌宣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依然处于少人为津、自生自灭的状态,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

      从产权的角度看,目前济南市区亟待修缮的文保单位,多是非文物部门所有的。由于文保单位的修缮要履行法定审批程序,严格执行修缮计划和工程设计、施工方案,很多产权单位有心修缮,却无力出资。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根据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山东文物保护条例》,“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申请帮助修缮。符合帮助修缮条件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

      向当地政府申请帮助修缮,于法有据。可据了解,现实中,这种向区级或市级政府“申请帮助修缮”的事并未广泛开展。

      个中症结出在哪里?有关部门应该反思。

      我们这个城市,动辄上亿元的高楼大厦,每年都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可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为什么一遇到文保建筑的修缮,资金往往就捉襟见肘,事情往往就难以解决?

      历史建筑是文化济南的脸。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升格为文物保护单位,是给文化济南的脸上贴金。但文物保护,不能止于挂牌,否则,那可真成了“只做表面文章”。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