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需制度层面接纳民间力量

      滞后的信息公开,捉襟见肘的专业队伍,无法撑起有效有力的文物保护保护伞。要扭转文物保护不力的局面,需要制度层面接纳民间力量。

      首先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尤其当一座文物面临商业利益甚至公共利益的挑战时,民间的声音必须有一席之地。民意需要在文物破坏前得到重视,而不是在破坏之后才介入议程。其次让民间乐于保护、有能力保护的人能够有渠道进入文物保护领域。这需要在文物保护体制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或搭建起市场机制,或鼓励成立民间文物保护基金,以引入社会和民间更多的活水源泉。专业人员少,可以聘请或者组织文物安全监督员或志愿者队伍进行日常管理和巡视检查,鼓励社会共同参与监督,防止发生文物拆毁事件。

      文物保护工作是有形的,文物保护理念却是无形的。只有当社会普遍尊重文物,才能让更多虽不具文物保护单位之名,却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文物遗存,得到应有的保护。不仅在其位者应谋其政,每一位公民都不能置身其外。毕竟文物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需要各方戮力保护。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