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申遗提升新疆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新疆党委提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具体战略选择后,自治区文化宣传系统各部门多年来扎扎实实地加以实践,在各个文化领域里新思路、新创意、新成果不断涌现,在社会各层面形成了诸多新的文化现象,引领着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梳理2014年新疆十大文化现象时,我们越发深切地感到:2014年注定要在新疆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到现代文化在天山南北生根发芽,从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盛大开幕到第二届新疆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收获颇丰,从新疆电影数字化到六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从集各族农牧民智慧的“去极端化”新疆农民画和小品大赛到新疆乡村妇女爱上服饰秀,从帕尔哈提等一批新疆选手在国内选秀节目中获佳绩到记录百位在内地工作生活的新疆人故事的《我从新疆来》……新疆文化事业大步前进:文艺佳作频出、文艺人才如雨后春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基层群众文化生机勃勃……

      我们将与您一起回顾今年新疆十大文化现象,每日盘点一个文化现象,一起感受一个自信、开放、富有创造活力的新疆。

      2014年6月,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疆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和陕西、河南、甘肃的22处文化遗产地列入其中。

      新疆处在丝绸之路的要冲地段,遗留下大量的文物遗迹,它们印证着东西方文化曾在这里碰撞、交融,它们是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然而,一直以来,因种种原因,它们都没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

      丝路申遗成功,推动着新疆文化遗产保护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申遗路饱含艰辛

      12月13日,清冷的寒风,照在交河故城上,陆陆续续的游客,沿着交河故城的中央大道,慢慢欣赏着城内的官署、民居、大佛寺遗迹。经历了千年的战火、自然和人为破坏,虽说,这些遗址的墙体已经残缺不全,但人们可以看到,它们比过去变得结实、稳固多了。

      这正是新疆申遗保护工作的结果。伴随着申遗工作的开展,从2006年8月开始,由国家投入资金的《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工程》,分3期对交河故城进行了全面的抢救性加固和修复。这项目前在我国规模最大的土遗址修复加固工程,推动了交河故城申遗的成功。

      新疆的申遗工作,正是从交河故城开始的。1994年,交河故城与中国的承德避暑山庄、曲阜三孔、武当山古建筑群、布达拉宫一起,踏上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路。但因种种原因,交河故城落选了。从那时候起,新疆文物工作者开始思考,什么是申遗?如何申遗?如何通过申遗提升新疆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20年中,几起几落,一路坎坷,但新疆申遗的信心和决心没有变。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到中国和中亚五国正式启动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国确定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计划及时间表,到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来新疆6个遗产地进行现场考察、评估,一直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后的评审。各国社会发展、文化背景、经济形态的差异,注定了这样的一个跨国联合申遗项目,必定要历经一个长时间的周折、筹备和磨合。

      申遗的过程,其实饱含无数艰辛。何况,像这样文化线路的跨国联合申遗从未有过,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国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新疆也一样,必须以百倍的信心和创新精神,完成好这个前所未有的开创性项目。

      保护技术不断创新

      新疆文物古迹众多,但受气候干旱、风沙多等自然环境影响,一些古遗址、石窟寺破坏较为严重,亟须进行抢险加固和科学保护。然而,申遗工作是复杂、系统的文物保护工程,要使每个遗产地达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规范和要求,对新疆来说,是国际科学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传统文物保护思维的冲撞,是一次创新。

      一项项国内先进理念的保护技术,经过新疆与全国诸多专家学者共同的钻研与创新,成功地实施在了每个遗产地,他们边学习、边实践、边创新,使新疆逐步形成了一套集理念、人才、技术、科研、宣传为一体科学规范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其文物保护技术特别是土遗址保护技术走在了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新疆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高度重视,按照申遗工作要求,制订和颁布实施保护管理法规和规划,设立保护管理机构,实施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宣传展示、监测等工作,付出了大量艰辛努力。吐鲁番、阿克苏和昌吉回族自治州各县市政府,成立相关领导小组,组建工作团队,协调当地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在各地各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申报工作。

      对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古迹保护中心主任、申遗工作办公室主任梁涛感慨颇深,他对记者说:“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新规范、新技术的引进,特别是在新疆申遗过程中,各相关行业的智力参与支持,打破了文物保护行业的技术壁垒。同时,依照国际标准制定的各种操作规范成为实际工作的标杆,使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国际接轨,真正地走到科学保护的路子上来。”

      加强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申遗的成功,提升了新疆文化遗址地的影响力,今后将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对此,自治区文化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盛春寿表示,新疆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国际准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规的要求,继续为丝绸之路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最好的保护,并将继续团结各利益相关方,进一步巩固跨地区跨行业对话和协调机制,深入探讨巨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模式,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绽放灿烂的光彩。

      盛春寿分析说:“申遗永远在路上,申遗成功是个开始而非结束,它对我们今后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按以往经验,申遗成功将会吸引游客。过去,我们认为遗产地的游客越多越好,旅游收入会增加。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我们首先要考虑,一个遗产地的载客量有多少?游客过多对遗产地有多少危害?如何进一步完善保护管理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等。也就是说,我们要开展游客承载量研究,创新遗产展示理念,充实遗产展示内容,拓展遗产展示形式,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盛春寿认为,世界遗产的名头是一张“金色”的名片,但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限制,保护是前提,新疆必须协调好保护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丝绸之路申遗是我们对全人类作出的对文化遗产地进行最好保护的庄严承诺,今后,我们将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全面加强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盛春寿最后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