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全民参与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有不可移动文物53万处。保护如此庞大的历史文化资源,仅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实现,需要民间的协助。昨天,在上海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8周年纪念日,市文物局联手上海大学以“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为题举办研讨会。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全民参与。

      “文化遗产是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是各国文化遗产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力量。”武汉轻工大学教授陶丽萍表示,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最早源于美国,即1853年由安妮·坎宁安发起的拯救乔治·华盛顿旧居的运动,而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非政府保护组织;在英国,1877年民间就成立了最早的保护组织——古建筑保护协会。此外,在法国、意大利、波兰、日本、韩国等国家,民众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甚至认为,法国作家雨果创作《巴黎圣母院》的动因是巴黎圣母院的破败凋敝,希望引起人们对该建筑的关注。《巴黎圣母院》出版后,提高了巴黎圣母院的国际知名度,对它的保护性修复也被提上日程。整个修复工程持续了近20年,巴黎圣母院得以重焕光彩。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志勤指出,在我国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也有一些基础。2003年1月,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王宁贤等5位农民在劳作时发现27件青铜器,件件都是距今2900多年西周时期的“国宝级”文物。之后,在同一地区,连续4年先后有11批农民在生产劳动中发现青铜器,并上交给国家,保护了将近500件青铜器。而在上海,有一批爱好者孜孜不倦地对历史建筑进行记录和资料收集工作。

      不过,尽管文化遗产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但在国内,市民主动参与遗产保护的理念还没有全面树立起来,参与的对象更多限于专业人员和历史文化爱好者。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表示,目前在我国介入遗产保护的民间力量有个人、企业、非营利民间组织和学术机构,其中,民间组织近年来崭露头角,但由于资金有限,开展的活动规模并不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