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让垃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殇

      日前,在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魏湾村的北边,有一处垃圾沟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到龙门石窟形象。对此,记者走访获悉,因其周边没有设置垃圾堆放点,社区居民将垃圾临时堆放进土沟,已经有近10年。对此,龙门石窟办事处负责人回应称,龙门园区管委会已多次召开会议,目前正在筹建垃圾中转站,彻底解决垃圾堆放问题。(11月7日新华网)

      大家都知道,垃圾是每家每户每天都会“生产”出来的“必需品”。然而,在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魏湾村,村民却因为没有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置点,不得不“另辟蹊径”,把平时的垃圾都堆放在山沟里。据当地村民讲,他们原来是将垃圾堆放在河滩上,后来河滩治理,才出此下策。当然,村民的这一做法也是无奈之举,可是这不仅仅不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更是污染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试想,一个垃圾堆满山的村庄要如何吸引投资搞发展?一个连垃圾都处理不好的村庄要如何发展其他产业?农村的环境虽然不及城市,但是,农村的环境也要靠大家来共同来维护和保持,不一定要有多么的“高端大气上档次”,最起码的整洁还是要有的。农村整洁的环境是起其招商引资的“门面”,要想留住投资者,就要首先给投资商留下一个好印象,让他觉得我们有所发展并大有可为。

      当地回应称,正在筹建垃圾中转站。在笔者看来,垃圾中转站的建设看起来容易,运行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不管怎样,只要村民需要,就算再困难相关部门也要把这一工作提上日程。然而,由于农村居民住的过于分散,收集垃圾需要发动更多的“农村义务工”,因此,要依靠村上组织更多的村民投工投劳,将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自己的责任,把“村容整洁”作为自己的目标。除此之外,资金的投入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垃圾中转站建设的步伐。为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建立完善垃圾中转站持续运转的长效机制,为其的顺利运行保驾护航。

      垃圾不可怕,垃圾无处安放才真正可怕。相信经过当地的沟通和协商,村里的垃圾都能找到自己的“家”。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让中转站顺利转运起来,这样乡村才能一直“美”下去。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