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改造莫忘古迹保护
2014-10-20 16:27:4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已浏览次
目前,各地党委、政府正致力于城市棚户区改造这一惠民工程,民众对此抱有热切期望。然而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如何保护城市中的古迹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以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县为例,高安自汉朝建府设县始,老城有2200多年的历史,几度兴建,几度损毁。鼎盛时期,城内城墙周长达10000米,城垛3200多个,壕沟6000米。尽管昔日高大的城墙与古建筑大多消失,但山川水系、地形地貌基础保存完整,比如碧落山、锦河、进龙池、浮桥等。历史印记也从未抹去,像迎恩门、朝阳门、八角亭等地名至今仍沿用。悠久的人文历史,让生活于此的人们津津乐道,倍感荣耀。上世纪80年代,老城翻新时,出土元代青花瓷等窖藏文物200余件,使高安博物馆一下成为全国最大的元代青花瓷博物馆,享誉海内外。此外,还不断有新发现,如战国、汉、唐、宋等朝代古墓群和大量珍贵青铜器物等相继现世。
通过走访了解,其实大多数市民对老城有挥之不去的情怀。然而,在市政建设上,高安与全国大多数县城一样走过弯路,一些历史古迹遭到永久毁坏。如横跨锦江的仁济七孔桥、连接浮桥的青石古街等,如今只能在史料中寻找。老城古迹随着时间流逝,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虽然政府保护意识有所提高,但因资金缺口大、技术能力弱、措施方法少,处境岌岌可危。如城西街100多幢连片明清时期老宅,一部分年久失修,梁断墙塌,院落杂草丛生。其中一些住户在改善条件时改变了原貌,个别的为了眼前利益偷偷变卖门窗。城东的七星堆古墓群在发掘后,保护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被附近群众开荒种菜、圈地养猪,精美的墓室面目全非。
社会对古迹保护存在误解,有的认为没什么价值,平时反而影响市容和交通,不如借棚户区改造机会,硬化路面,建楼卖房。有的主张选择性地保护几个就够了,尽量减轻政府负担。
老城古迹记录的是城市过往史,棚户区改造是城市发展创造的新阶段,两者共同构成城市的整体,并不是有你无我的“零和游戏”。在实施改造时应兼顾古迹保护和利用,吸收本地文化特色而进行现代城市建设,更能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也是有效避免千城一面的重要举措。
建议:一、制订严格的保护规划,使老城古迹不再沦为地方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牺牲品。开展城市文物古迹普查,组织专业人员对照史籍、遗迹确定保护界址。把保护“红线”纳入市政开发建设的重要环节,且不因政府换人而改样。
二、发挥个体参与的积极性。调查中发现,现存老宅完好情况与有无人居住差别很大。政府应鼓励和调动房产拥有者的积极性,尽快出台保护措施,纳入日常市政管理范围,加大政府及社会资金投入,给予传统作坊优惠政策,签订保护协议,发给相应补偿补贴。
三、杜绝大拆大建行为。棚户区改造,不能简单地搞大拆大建。即便是维持城内山川、水系和遗址原状,也是一种历史贡献。对维护难度较大的,应采取架棚、封土、围墙等必要保护措施,或通过建设七星堆公园、碧落山公园等街头公园,人造景观和历史景观、自然景观珠联璧合,不失为明智之举。
四、重视地下遗迹保护。有些地表古建筑虽然消失了,但地下基础尚在,仍有印证历史文化的价值。比如,江西省樟树市的筑卫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上部分没有了,但因为有地下基础,有历史印记和文化传承,现在正对遗址原貌进行恢复,即将启动旅游开发。
五、加大古迹保护宣传。老城古迹像宝石一样点缀着城市,闪耀着曾经的光辉历史,寄托着市民美好记忆,是激发民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不可替代的力量源泉。老城保护涉及面广,难度大,仅靠政府部门加强管理也是难以维持,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大家的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