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水兽被盗垃圾遍地 邢台明代百泉大石桥尽显破败
2014-10-11 14:41:31 来源:河北新闻网 已浏览次

邢台南和百泉大石桥,经年过后,繁华不再,倦态尽呈

邢台南和百泉大石桥镇水兽被盗后的遗留现场
始建于明代的河北省邢台南和百泉大石桥,经年过后,繁华不再,倦态尽呈。近年来,又接连遭遇镇水兽被盗和生活垃圾的肆意掩埋,一座承载历史风华的古石桥,行至今日,竟遇到倒逼消失的尴尬。所幸,在民间文保志愿者不遗余力的吁求下,当地文保部门欲将其重点保护。
现状:镇水兽被盗与垃圾侵蚀
百泉大石桥,位于南和县治西北4.5公里,该县河郭乡樊牌与桥西村中间原百泉河上。因桥为石结构拱形建筑,共五孔,所以又称为“河郭五孔桥”。
如若没有民间文保志愿者的带路,包括燕赵都市报记者在内的许多人从此路过,也不会向它多看几眼。
它几乎快看不到了。
由于百泉河早已改道,石桥已废弃,周围建起了村民住宅。石桥的南侧已被深埋,上面修起了一条马路,桥体高于地面约1.5米,上面长满杂草。北侧还能大体看出石桥的拱形摸样,也只有三孔显露于外,周遭都是当地村民肆意倾倒的生活垃圾,几近掩埋。
68岁的村民刁冬琴告诉燕赵都市报记者,在前几年,这座桥虽显破败,但仍有保存完好部位,比如在仅存的第二、三、四孔,拱顶部南北两侧共雕有兽面辅首六个,长45厘米,宽40厘米,雕刻精致,造像逼真。但在去冬今春,这些兽面辅首竟然接连被盗,从现场判断,被盗手法野蛮生硬,“硬生生别走了”。当地村支书亦满怀遗憾,“如若这种局面继续,这座桥恐怕要消失了。”
历史:交通要道,一时风华
村中老人向燕赵都市报记者回忆,根据他们老人的回忆,这座桥曾历经风华。
邢台网络界知名的文保活地图“邢台旅游博客”曾有如此记载:南和县河郭村在明清时称为“河头郭”,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记录:“顺德府有百泉,自邢台东南注南和之河头郭村。”当时百泉河从河郭村穿过,设八个分水闸,下设八条分水渠,环村而下,村在内,河在外,以村为城,以河为郭,此村位于八河渠之首,故名河头郭。古代的河头郭是山西经河北邢台通往山东齐鲁的重要通道,百泉石桥处是商品交易的集散地,每逢一、四、六、八日,都是集市的日期。民谣曰:“河头郭街,着了急。隔一天,一个集。”
历史上的河郭村一带,清澈的百泉河水蜿蜒流过,水波粼粼,鱼虾成群,柳绿如烟,稻田起浪,一派南方水乡的美丽景色。
然而,古代的百泉水也常常给这里带来水患,殃及百姓农田,也阻断了作为古代“齐晋之孔道”的道路。明清历代统治者都积极致力于筑堤、疏浚河道、修建水闸,百姓踊跃捐助修桥铺路。干隆版《南和县志》记载:“百泉桥,城西十里河头郭村,路达郡城。旧在孔村,后永乐十三年(1415年)河北徙,移今处。成化七年(1471年)乡民王贤砌石为桥,有教谕林廷荣石刻,宏治五年(1492年)知县门宁重修,见大学士李东阳水利记。雍正十二年(1734年)乡民纠众重修,增拓前制。”
还原:拱形结构,条石铺面
在南和文保所一位管理人员手中,还珍藏着一张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百泉大石桥黑白图片。“时间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期,也就是说在1981年至1985年。”当时的照片清晰显示出这座桥的五孔形状,林木掩映下,村民缓缓前行。
燕赵都市报记者翻阅《南和文史概览》得知,南和百泉大石桥为石桥拱形结构,和赵州桥的结构相同,东西走向,条石铺面,两侧有栏板,桥西端北侧,曾竖有桥碑一块(栏板、桥碑在1958年人民公社修水闸时拆走)。全长54.1米,宽5米,高4.2米,两端引桥长11米。桥有五孔,其中中间一孔与其他四孔的风格明显不同,据说是日本占领南和时补修的。在第2、3、4孔的拱顶部南北两侧共雕有镇水兽6个,每个长约45厘米,宽约40厘米,雕刻精致,造像逼真。
独具特色的是桥石上有很多石雕和铭文。南侧(自东向西):第二孔拱石上有石雕五块,其中一块为凤,四块为龙;第四孔拱石上有石雕五块,其中两块为飞马,两块为麒麟,一块为铭文。铭文呈正方形。刻字14行,行15个字,字迹不清。在第三孔与第四孔之间,南侧壁上有一佛龛,刻有一佛二弟子。佛龛高90公分,宽55公分。佛高66公分,二弟子高33公分。三尊像衣纹清晰,造像逼真,保存完好。北侧(自东向西):第二孔拱石上有石雕六块,其中三块为龙,三块为牛、马、羊;第四孔拱石上有石雕四块,其中两块为牛、马,两块为铭文,铭文呈正方形。刻字9行,行15个字,字迹不清。只是,这些记载如今大多模糊不清。随行的邢台民间文保志愿者“五方元音”获悉该情况后,紧急叫来朋友带上工具现场拓片,“尽量保留下一些东西”。
愿景:加强保护,留存记忆
在村中老人的记忆中,小时候,这是他们的出行要道,“那时,桥有栏杆,栏杆中间由石板相连,夜间许多村民往往躺在石板上乘凉休息。”
这些儿时的记忆,历经风吹雨打,如今已尽显零落。
“我们也曾试图保护,但囿于种种原因,最终无果而终,造成如今惨景。”该村村支书不无唏嘘。
闻讯赶来的南和文保所负责人则向燕赵都市报记者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对此古桥逐级上报,争取最大支持以加强保护。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一位相关负责人一直在做着邢台古石桥的摸排工作,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他摸排到邢台境内有20座这样的石桥。在20座桥中,只有4座列入市级或省级文保单位,其余均散落民间,鲜有保护。 “希望有关部门对当前散落在民间的古石桥摸排备案,从政策和资金上尽快出台相关保护方案。”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