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邬:40载醉心“复活”青铜文物
2014-10-09 18:38:30 作者:朱雪黎 来源:四川在线 已浏览次

杨晓邬在修复青铜器文物
9月23日,年过70的杨晓邬来到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指导4名徒弟修复青铜器。和青铜文物打了半辈子交道,为了培养更多“文物医生”接班人,退休后的杨晓邬一直没闲着,传业授道成为他的主要工作。
作为省内首屈一指的青铜器修复专家,杨晓邬工作至今40载,他几乎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所有青铜器的修复。
40年修复青铜文物上千件
1974年,返城知青杨晓邬被分配到四川省博物馆(现四川博物院),跟随民间铜匠黄师傅学习青铜器修复。“当时川内没有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只能找民间工匠学。”就这样,铜匠黄师傅成了杨晓邬青铜器修复的启蒙导师。
1976年,国家文物局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全国青铜器文物修复培训班,时间半年。杨晓邬成为四川选派的唯一一位学员。“当时的培训,没有教材和教案,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动手操作。”杨晓邬回忆说,当时上海博物馆派出王荣达和顾友楚两位师傅执教。王荣达为民国时期北京荣宝斋的青铜修复老专家,顾友楚为上海本地师傅。
由于当时上海博物馆的文物有限,规定学员必须“自带文物”上手练习。杨晓邬带了一件“全是碎片”的汉代铜釜。在上海,他学到了更为先进的修复技术。“青铜器着色和做旧,四川民间的方法就是将青铜碎片粘结在一起后,用盐酸捂住,慢慢文物表面就会腐蚀成绿色。”杨晓邬说,在上海,他学习到用虫胶漆着色,黄绿红各种颜色都有,只需要选用接近文物的颜色经调和后涂抹就可以。相对于四川只有绿色,虫胶漆做出来更加美观,色彩更丰富。
这次培训,还让杨晓邬接触到了环氧树脂焊接、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制作等方法。培训结束后,杨晓邬带着修复完整的汉代铜釜回到省博,成为当时四川唯一经过正规培训的文物修复工作者。
“这40年,经我的手修复过的青铜器文物不下千件。”作为四川文物修复专职“第一人”,他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几乎所有青铜器文物修复的全过程。
“复活”三星堆神树耗时10年
在杨晓邬修复的青铜器文物中,三星堆的青铜文物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三星堆出土的成百上千件青铜器,从金面人头像到纵目面具,一大半是杨晓邬亲手修复的。但最令杨晓邬自豪的,则是被命名为一号神树的青铜神树。“它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高达395厘米,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
1986年,一堆堆残破不堪的碎片在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同年底,杨晓邬开始研究一号青铜神树的残片。这棵神树被土层夯实,变形尤为严重。树干断成3截,树枝断成18截,其余的鸟儿、果实碎片更是多得难以计数。究竟哪些是因被挤压而变形,哪些是神树的自然弯曲,杨晓邬一时一筹莫展。
“要知道它的整体状况,就必须先预合。”所谓预合,就是把神树的残片捆绑连接起来,看它原本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但如此庞然大物,预合谈何容易?
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修复室外面的天井里,杨晓邬和他的团队搭起5米高的棚子和脚手架,围上挡风雨的塑料膜,盖上玻纤瓦,充当工作台。“破碎的神树残片,很多地方氧化比较厉害。”考虑神树的承重情况,杨晓邬放弃了焊接,而是在神树空心主干里,添加进一根新铜管,然后在神树与铜管之间灌注环氧树脂和范土。之后,他们给神树打上铆钉,把各个部件用铆接的方法接起来。铆接中间也有一根铜管,铜管插进去后,最外面用螺丝拧起。“但观众看不到,因为出来的螺帽都已被打磨平,又涂上颜色做旧了。”
在神树预合前,青铜神树上的青铜龙是作为一件单独器物来修复的。“当时并不知道它是神树的一部分。”专家们觉得龙扭曲得厉害,便将它正了形。正形后,这条龙却像忽然“死”了一般,毫无生气。杨晓邬和同事们只好将龙恢复原状。神树预合后,专家们赶忙把青铜龙往上接。奇迹出现了,本来看上去很别扭的青铜龙一下子变得十分协调,它的爪子、腹部和神树紧紧相连,栩栩如生。
就这样,修复神树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96年,杨晓邬和同事们用了10年时间。修复成功的青铜神树,枝干遒劲,气度不凡。但树的顶端和龙的尾巴却依旧残缺,并没有被修复。杨晓邬解释说,未修复的部分本就残缺,缺失的部分也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物体,所以必须保持它的原貌。“或许只有等到又一棵一模一样的青铜神树出土,才会真相大白。”
期盼修复青铜神坛
修复青铜文物40年,杨晓邬心中仍有遗憾。
青铜神坛,跟青铜神树一样,被誉为三星堆最神秘的青铜神器。神坛造型奇特,神秘莫测,业内专家推测它是三星堆古蜀国某代王朝宗庙中的祭祀重器。
“二号祭祀坑当时共出土了3件青铜神坛残件,它们全都是碎片。”杨晓邬说,这件文物出土时已严重破损,很多已融化在一起,氧化锈蚀十分严重。《发掘报告》描述,其自下而上由兽形座、立人座、山形座及盝顶建筑4部分组成。报告将此器定名为“神坛”,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但杨晓邬和同事们研究了20余年,如今神坛的碎片依旧保存在库房里,无法完整复原。
而现在,人们在三星堆博物馆里看到的“青铜神坛”,则是考古专家和文物修复专家陈德安、杨晓邬、郭汉中等人历时两年,尝试新制的研究性复原件。
“文物修复要有依据,我们不能凭空想象去创造文物。”杨晓邬坦言,“不确定神坛的本来面目”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坛至今未完整修复的主要原因,而做了一个研究性复原的神坛主要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业界更关注,共同完成神坛的复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