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怀安汉墓群遭疯狂盗掘 多处墓葬现盗洞
2014-09-23 09:15:25 来源:搜狐焦点网 已浏览次
河北省怀安县耿家屯汉墓群1982年被列为省保单位。如今,这些汉墓群却成了盗墓者觊觎的目标,一座座汉墓被疯狂盗掘,其保护现状令人堪忧。
“疯狂”的盗洞
最近,记者接到读者反映,怀安县头百户镇耿家屯汉墓群频遭盗墓者的盗掘,很多墓葬都发现了盗洞,不知道是旧有的盗洞,还是新近挖掘的。读者介绍,耿家屯汉墓的封土堆非常高大,推知其规格应该是相当高的,这些田野文物应得到更好的保护。
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8月27日,记者驱车前往了解。汽车沿着207国道行驶,到达左卫镇后,再行驶二十多分钟,左转驶入一条水泥公路,几分钟的车程后,透过繁茂的林木,影影绰绰地看到了一个村庄,这是头百户镇磨泥湾村。
汽车在离村子还有一段距离时停了下来,站在路边可以看到,一片庄稼地里分布着三个封土堆,另外还有一座像“烽火台”一样高大的土堆,这四个高出地面的土堆若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四边形。
走下水泥公路,穿过一片玉米地,向着公路旁的一个封土堆前行,在接近封土堆时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耿家屯墓群……”等字样。登上封土堆,走了不到一圈,就发现了盗洞,盗洞是垂直向下挖的,洞口直径90厘米左右,在盗洞上方,有一根木条横架在洞口,上面附着干枯的草和被雨水冲刷过的泥土。
随行的一位略知考古的人说:“盗墓者晚上在挖掘盗洞时,有时一次无法完成,担心洞口白天被村民发现,就将木条、玉米秸秆等横架在洞口,再在上面覆盖上草、泥土等进行伪装。经过雨淋,木条、玉米秸秆等腐朽,被覆盖在上面的土压塌,掉进盗洞里,这说明盗洞挖掘的时间并不是很久远。”
记者将石头扔入洞内进行试探,很快,石头就落到洞底,仔细查看,盗洞在垂直开挖后,又横向进行了挖掘,盗洞中发现了木条、干草、青砖等物。
在盗洞的不远处散落着许多青砖,整块的青砖很少,大都是半头砖。
走下封土堆,向西行,在这座墓的底部又发现了一处盗洞,这个盗洞紧贴着地面,被杂草覆盖,轻易发现不了。蹲在洞口,可以清楚地看到洞内垒砌着整齐的青砖,青砖墙体已经被打穿。洞口处被青砖和大量的泥土封堵,仅留下狭小的空隙。垮塌的封土堆再沿着玉米地向西,走了大约100米远,就到达了另一座封土堆。
垮塌的封土堆
这座墓葬的不远处有一条河沟,紧挨着河沟的一边,封土堆已经塌落,形成了陡峭的崖壁。在墓葬的四周,村民种植了玉米,将封土堆“包围”了起来。随行的人认为,封土堆很有可能是被雨水冲垮的,墓葬内有可能也进了水。
沿着封土堆上被雨水冲刷出来的小路,登上顶端,环顾四周,很快就发现了一个盗洞,盗洞打的十分巧妙,可以看到脚踩的窝儿。离盗洞不远处,有少量的青砖,没有完整的,大都是小块的。
走下这座被雨水、盗洞破坏了的墓葬,折向北边,也就是百米的距离,耸立着一座类似烽火台的高大土堆。走到离“烽火台”20米远的地方,有一条用石头垒砌的水渠,在众多石块中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覆盖着一层泥土,用清水将泥土冲掉,可以清晰地发现碑文,上面书写着“祖母郭氏晋人也,年十四西至……”
穿过水渠,走不多远就来到了“烽火台”。“烽火台”用夯土建造,高出地面很多,分为上下两层。下面一层用土墙围砌,土墙呈方形,南北走向40步,东西走向40步,十分方正。土墙已经残缺不全,大段墙体已经塌落,“烽火台”上层有三层楼高,上面有孔眼,上部出现了一个缺口。在缺口的下面发现了一个盗洞,塌落的土几乎将盗洞填埋。
“烽火台”的东边是一条河沟,河沟里种植着玉米和葵花,穿过河沟来到另一座墓葬,在封土堆上同样发现了一个盗洞。
未安装摄像头
返回水泥公路时,记者发现,在一座封土堆的不远处,村民立了不少新坟。
走进磨泥湾村,一些村民正在房屋的墙角下聊天。一些年长的村民告诉说,村边的这些封土堆都是汉墓,盗洞早就有了。一位妇女说:“我儿子在结婚前,就发现了封土堆下的盗洞,他还拿着绳子爬进去看了看,没发现什么,今年我的孙子都6岁了。”
在水泥公路的另一边,远远看去,也有不少的封土堆,有的封土堆更高大。记者又来到与磨泥湾村一路之隔,相距仅两三里地的耿家屯村进行了解。刚进村口就发现了两座封土堆,走上其中一座封土堆,立着一块石碑,上面书写着“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耿家屯汉墓群,1982年7月23日……”等字样,幸运的是这座墓葬小,没有发现盗洞。
耿家屯村的村干部介绍,村子散落着14座汉墓,也出现了盗掘现象,与磨泥湾村不同的是,这些墓葬离村子较近,平时有村民的看护,相对好些。
这位村干部还介绍,“文化大革命”时,社员搞农田基本建设,曾挖出了墓葬,仅出土了陶罐等器物。
“前年秋后,有几个人潜进村里,在玉米秆的掩护下进行盗掘,村民发现后报告了村委会,村委会遂向派出所报告,警察将盗墓者抓获。为了保护这些汉墓,从去年开始,在每座墓葬旁边栽了杆子,准备在杆子上安装摄像头。如今,杆子安好了,但还没有安装上摄像头。”这位村干部又说。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