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倡议

      2014年8月8日,一批曾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导、专家、学者聚首故宫博物院,参加由中国文物学会举办的“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座谈会”。在会上,他们踊跃建言,表达自己对大运河历史价值的沉思、未来愿景的展望,并就会议主题——“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倡议”进行了热烈讨论。会后,中国文物学会根据领导、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倡议”做了认真的修改,今在《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正式刊发,期盼社会各界积极响应。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人工水道,反映出我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统一和对外友好往来作出了巨大贡献。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国标识性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14年8月8日,在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国家文物局的支持指导下,中国文物学会举办“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座谈会”,积极参与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活动的领导、专家30多人应邀出席会议。会议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传承大运河世界遗产建言献策。

      会议认为,要巩固大运河申遗成果,积极应对新机遇、新挑战,以全球视野和标准做好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义务,提升保护管理水平,自觉接受国际社会监督,让大运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会议发出如下倡议:

      一、健全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管理机制。大运河文化遗产点多、线长、面广,是巨型、线性、活态遗产,现分属于8个省、直辖市和不同部门管理,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在申遗过程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和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城市联盟及办公室发挥了统筹协调的重要作用,并在保护和申遗两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果。建议在当前形势下继续保留并完善其组织形式和机构设置,调整其名称和职责,增加世界遗产管理、监督和宣传的责任,建立紧密协作的工作机制,提高管理层级,实行分类管理,统筹推进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同时,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全国政协和运河沿线省市政协继续为传承运河文明献计出力。

      二、制定出台《大运河遗产保护条例》。积极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的科学立法工作,在《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的《大运河遗产保护条例》。应充分考虑大运河作为重大战略水利工程和活态文化遗产的特性,妥善处理遗产保护与水利、航运、南水北调、城乡建设等工程建设的关系,并与《文物保护法》和《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成为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准则,全民守法、严格执法、违法必究,以加大保护管理力度。

      三、切实落实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在已建立的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遗产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共同研究制定规划的实施细则和落实方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划定的保护区划、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应当符合世界遗产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要求,并向社会公布。坚持世界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发展的关系,严格在遗产区和缓冲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制度,严禁在区域内进行房地产开发,防止建设性、开发性破坏。加大管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继续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工作,使之真正成为文明之河、经济之河、生态之河,让大运河保护、申遗、管理的成果为广大民众共享。

      四、加强大运河遗产监测和预警。进一步完善大运河遗产监测平台体系和监测巡视制度,将日常监测、定期监测和反应性监测制度化。根据大运河多头管理的现状,协调现有的水务、环保监测系统,建立统一的大运河监测网络和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公开。实行《大运河遗产警示名单》管理办法,对因保护和管理不善致使受到损害的大运河遗产,列入警示名单并限期整改,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五、深化大运河遗产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大运河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传承运河文明、延续运河功能,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民众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其中涉及规划、水利、交通、城建、环保、文化、旅游、文物等众多部门。要组织专业团队,以战略的眼光、创新的理念、务实的精神深入研究大运河遗产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大运河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运河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等重大课题,为大运河遗产的永续利用和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撑。

      六、坚持大运河遗产整体保护的原则。本次列入世界遗产的典型河道遗产27段、重要遗产点58处,长度共计1011公里。尚未列入世界遗产的河道、水网、乡村、历史遗迹是大运河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总结前段申遗经验的基础上,对尚未列入世界遗产的遗存同样纳入规划保护范畴,抓紧修缮和整治,绝不能降低标准,按照世界遗产的要求做好保护和管理工作。根据相关保护工作进展情况,在条件成熟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启动中国大运河后续申遗项目工作。

      七、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保护和管理。建立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信息平台,运用各种媒体传播功能,宣传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科技价值,世界遗产保护的原则和基本知识,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的现实意义,增强运河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亲和力。开展“爱我运河、护我家园”活动,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各种形式参与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激发社区居民的母亲河认同感和乡土自豪感。筹备设立大运河遗产保护基金,社会各界可通过捐赠等方式支持大运河保护和维修工程。组织和扩大大运河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举办大运河相关知识和宣传技能培训班,规范大运河遗产解说词,为志愿者开展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