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老省图新晋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09年 吉林省图书馆成立(清宣统元年),馆址设在吉林市

      1954年1957年 随吉林省政府迁至长春市

      1954年1957年  筹建新馆

      1958年  建成并试运行

      1960年 正式开馆

      2008年 省图联合吉林省公共、高校、科研图书馆,建立了吉林省图书馆联盟。

      2009年9月 在南部新城长春市政府旁建设省图新馆。

      2013年7月 位于新民大街的省图旧馆全面闭馆。

      2013年年底 位于人民大街与南环城路交会处西南侧的省图新馆建成。

      吉林省图书馆成立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馆址设在吉林市,1954年随吉林省政府迁至长春市,1957年筹建新馆,1958年建成并试运行,1960年正式开馆。2008年,省图联合吉林省公共、高校、科研图书馆,建立了吉林省图书馆联盟。2009年9月在南部新城长春市政府旁建设省图新馆。2013年7月位于新民大街的省图旧馆全面闭馆。2013年年底位于人民大街与南环城路交会处西南侧的省图新馆建成。2014年9月新馆正式投入使用。

      省图老馆的前世今生

      建馆

      省图前身为建在吉林市的吉林省立图书馆

      在略显萧瑟的秋风中,记者站在位于新民大街的省图书馆老馆楼前,斑驳的树影下,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的绿瓦红楼依然挺拔。记者了解到最新消息,今年8月末,我省核定并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吉林省图书馆旧址(长春市新民大街1162号整体院落)位列其中。而百年前初建时,省图书馆坐落于吉林市。1909年5月的一天,时为吉林省提学司提学使,也就是掌管全省学务的省级教育行政长官曹广桢,终于决定将自己对图书馆的热忱付诸行动。

      这一年,清政府的立宪运动已拉开序幕,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还是有意外的收获,图书馆的兴起就是其中之一。1909年4月18日,由军机大臣张之洞监理的学部提议开办京师图书馆,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得知京师图书馆即将获准设立,远在塞北的吉林省提学使曹广桢有些兴奋。他仔细品味这件事情,意识到,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官方运动,也应该有一个自下而上的自觉行为来推波助澜。1909年5月,曹广桢报请建立吉林省图书馆的奏折收到了回音。这一年6月1日,学部批准在今天的吉林市建立吉林省立图书馆——这就是吉林省图书馆的前身。

      迁址

      历经三套方案定格新民大街省图主体风格

      1954年,吉林省省会从吉林市迁到长春市。1957年,在长春筹建新的吉林省图书馆,1958年建成并试运行,1960年正式开馆。对这段历史,一份鲜为人知的珍贵档案已尘封了50多年。这份历史档案中,有大小建筑设计图纸312张,小到灯饰样板,大到建筑轮廓,极尽详致。然而,当人们把这张设计图与今天的吉林省图书馆做比较时,竟惊奇地发现,二者的房顶明显不同。据介绍,1956年夏天,全国第一届公共图书馆会议在北京召开,文化部领导在会上督促山西、吉林、黑龙江三省尽快建设省级图书馆。1956年10月30日,吉林省文化局在一栋木制结构的三层小楼里成立了吉林省图书馆建设筹备处。当时面临的头一件大事,就是为即将成立的吉林省图书馆选择馆址。

      1957年的夏天,作为吉林省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卜毅担任了吉林省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总负责人。在前两套设计方案被否定后,为寻找灵感,卜毅多次到北京拜访梁思成。为了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彼此呼应,在第三套设计方案中,吉林省图书馆的主楼面向新民大街,与这条街路上的伪满时期建筑朝向完全一致。吉林省图书馆的设计方案,最终定格在了第三套方案上。

      波折

      “厉行节约”政策 致省图造型改动去掉一层屋顶

      1958年3月,根据已确定的设计方案,长春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向吉林省文化局提交了《吉林省图书馆技术设计说明书》。新省图的建筑工程量为7000平方米,总体投资84万元。整体建筑在防潮、防火、防冻、防曝、防鼠、隔音等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技术考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馆址选定了,建筑设计方案也确定了,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建设资金是否能够及时到位。拿到资金,吉林省图书馆的工程建设得以迅速推进。

      正当大家翘首企盼图书馆建筑主体封顶时,国家进一步推行“厉行节约”政策。为能顺利建设完工,筹备处不得不在图书馆的造型上做出让步,把原来设计的两层屋顶去掉一层。这样,今天的吉林省图书馆就只有一个屋顶。1958年11月11日,吉林省图书馆正式交付使用。虽然对屋顶的造型进行了简化,但并没有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