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确定首批11处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

      北京市第一批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昨日公布。金中都、明、清北京城,朝阳区辛庄,石景山区金顶山,顺义牛栏山等11个地区成为本市首批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

      其中,金中都、明、清北京城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跨越了北京旧城区、西城区西南、丰台区北、海淀区东南,占地面积7599公顷,具体范围东到东护城河遗址东边界,西到西护城河遗址西边界、羊坊店路;南到凉水河南上口线、南护城河南上口线;北到北护城河北上口线、会城门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区域多次发现辽金时期的建筑遗址,还曾多次出土汉唐时期的文物,对辽代南京城、金中都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朝阳区辛庄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区域内包含两个家族墓,一个是清代军机大臣松筠家族墓,还有一个是常氏家族墓区,墓主为常遇春后裔,现存常汝贵诰封碑和常明扬神道碑。对研究松筠家族世系、常氏家族世系以及明清丧葬礼制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石景山区金顶山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区域内的金顶山上分布有大量汉代砖瓦,四周曾发现多座高等级明代墓葬,对研究北京地区汉代建筑考古和明代考古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房山区岩上遗址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200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该区域内发掘东汉砖室墓11座,出土陶盆、陶罐、陶钵等随葬品,对研究北京地区汉代考古具有较为重要价值。房山区南尚乐遗址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为汉代聚落遗址,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出土过大量灰陶、夹砂红陶片,器形有罐、盆等,对研究北京地区汉代聚落考古具有较重要价值。此外,顺义牛栏山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该区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出土西周铜器窖藏,以及汉、唐、辽、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墓葬,具有较为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

      《办法》规定,未做考古调查、勘探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制定地下文物保护预案,位于重点监测区域内的建设工程的地下文物保护预案应当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否则,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将处1万元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1处文物重点监测区包括:金中都、明、清北京城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朝阳区辛庄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石景山区金顶山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房山区岩上遗址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房山区南尚乐遗址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顺义区牛栏山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大兴区安定镇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渔阳城址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平谷区马坊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密云县高各庄古村落及墓葬重点监测区;延庆县水泉沟冶铁遗址地下文物重点监测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