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具备申遗潜力

      经过一周的自贡盐运古道考古调查后,专家们认为自贡盐业的珍贵文化遗产使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初步具备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潜力。这是9月9日记者从自贡盐运古道考古调查媒体通气会上获悉的。今年10月,自贡将组织召开“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并正式发布《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考古调查报告》及《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文物点价值评估报告》等考古成果。

      9月2日至8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国内顶尖的考古学、建筑学、交通史、盐业史方面的专家,走访自贡的古码头、古桥、堰闸、古牌坊、祠堂、古街、会馆等,考察文物点95处,其中文物建筑59个、遗址4个、道路6条、古城镇8个、水运系统遗址15处、摩崖石刻2处、古墓葬1处。

      专家们认为,自贡地区保留了大量的以自贡为起点通向黔滇湘鄂的盐运古道。自贡盐运古道以水运为主、陆路为辅,其中水路主要通过旭水河、釜溪河、沱江,形成以码头、堰、桥、槽、闸等共同构成的水运系统遗址,形成一系列因盐运而兴的古镇;陆路方面存在从自贡到宜宾、内江等地的盐道,但还需进一步调查、发掘。自贡的盐运不仅涉及盐运古道;在勘、采、产、运、销等方面也形成完整的体系,这与世界遗产强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相契合。同时,盐运古道上保留着水运系统遗址,早在清代自贡就开凿出深达一千余米的古盐井,自贡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天然气用于盐业生产的地区。

      专家们考察了大量的文物建筑,认为盐运古道相关的文物建筑具有空间分布密集,紧紧围绕盐的勘、采、产、运、销为中心的布局特点,以自贡市为中心,以盐运古道为主要线路,散布在盐道周边区域的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文物建筑类型包括民居、宫、堂、庙、馆、碉楼、牌坊等,其数量之多、体量之大、装饰之精美,聚集程度及保存的完好度在四川地区乃至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