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一明代祠堂成了垃圾场?满目疮痍后人叹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堆放着垃圾

      近日,有读者向本报反映,南宁市一个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古建筑,如今成了垃圾场,呼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根据读者的反映,8月22日下午,记者前往南宁市七星路一巷的宗圣源祠进行了探访。

      明代建筑满目疮痍

      记者看到,眼前的古建筑只剩下裸露的半墙以及破碎的瓦顶,隐蔽在一群住宅楼区中间。如果不是走近注意到墙上挂着“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宗圣源祠”的牌匾,很难从外表判断出眼前这座破旧的建筑就是宗圣源祠。

      在祠堂周围,记者看到,这里的环境确实如同读者反映的那样,外墙污秽肮脏,里面堆满了旧木板、旧桌椅等建筑垃圾,还有周边居民堆放于此的一些生活垃圾;祠堂的三开间中,两间已没了屋顶,几根竹竿横七竖八地搭在房梁上,用于遮盖屋顶的塑料布也已破破烂烂;宪木制成的屋梁因常年裸露在外而被腐蚀,横木上的雕花已经模糊不清;墙体上的青砖破碎而污秽;建筑入口及墙体被蓝色挡板围起,上面还贴有“此处危险,请勿靠近”的标签。

      曾家后人一声叹息

      经打听,记者找到了宗圣源祠的曾家后人曾昭先生。据曾先生介绍,祠堂此前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建筑还算完好、周边也很整洁。去年8月,青秀区政府在拆除邻近的违规建筑时,由于建筑物的倒塌造成了祠堂屋顶坍塌损坏。“随后,这栋古建筑的修缮工作就此搁浅了下来。”曾先生望着破败的祠堂,不停地叹息。

      在附近居住的曾家后人也颇感心痛:“你看,这些青砖、黑瓦、宪木,都是很古老的建筑材料,现在很难买到了。”曾先生还告诉记者,当年为了配合修缮祠堂,他从需要重建的老宅中拆出青砖、黑瓦和斗拱、木梁等建筑材料放在祠堂里,如今一放就是1年多。由于祠堂长期堆放各种木材杂物等,周边的一些居民渐渐地也把这里当成了“垃圾池”。

      明年有望动工修缮

      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文物科兰科长了解此事后表示,宗圣源祠作为南宁市现存年代较早的古建筑之一,在平日里却鲜为人知。因此多年来,他们也确实接到过一些市民反映,有关部门在施工、拆违的过程中,对古建筑造成了多次的破坏。但由于文化执法部门只对文物本身有执法权,修建在文物旁的违法建筑属于其他部门管理,这给他们保护文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去年宗圣源祠遭到破坏后,文物科曾会同青秀区政府、青秀区文化部门开过多次协调会,并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由青秀区文化部门落实修缮事宜。

      “根据文物法规定,谁使用谁维修,但是曾家后人对于维修古建筑所需的巨大资金显然无能为力,因此只能依靠政府进行抢救性维修。”兰科长说,青秀区文化部门已经对此立项并积极落实资金问题,随后会邀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维修工作,预计最迟在明年8月前就可动工修缮了。

      小资料

      宗圣源祠历史渊源

      据了解,“宗圣源祠”自明代万历37年(公元1609年)兴建,是原古城村曾氏族人为祭祀祖先而建的宗祠,自2010年被批准为“南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