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追索文物 准备好打持久战

近日,中国民间发起向日本皇室索要中国文物一事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目前还没有得到来自日方的正面回复。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表示,目前国内已有官方对此事表示关注。

      8月10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发布消息,联合会已通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归还所掠文物“唐鸿胪井刻石”,“唐鸿胪井刻石”现由日本皇室保存,是唐朝对东北地区行使主权的重要证明,意义重大。

      目前还没有得到来自日方的正面回复。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表示,目前国内已有官方对此事表示关注。

      已发函至日本驻华大使馆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这些年来一直积极为处理战后遗留问题而努力,劳工索赔、慰安妇索赔、大轰炸受害者索赔等是联合会工作的重点,8月5日,联合会又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文物追讨部,主要职责是向日本追讨文物。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童增说:“这不仅仅是在追讨一件文物,更是体现一种国际正义;我们表达的,是中华民族的诉求。” 百余年来,日本从中国掠夺走的文物总数尚无定论,一说为几百万件,一说为几千万件,这些年有爱国人士以高价回购的形式将被掠夺的文物赎回,但许多学者认为,这个方式并不可取,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童增亦持有相同观点,他认为购买掩盖了战争罪行,对于这些战争期间被掠夺走的文物,首先应该进行追讨。

      文物追讨部的第一个项目是追讨一块现存于日本皇宫内的唐朝刻石。“我以前对刻石不了解,联合会里的一名会员王锦思喜欢文物收藏,他常联络的一些专家学者很多都在研究这块刻石,并希望文物能够早日回归。2个月前,我们谈到这块刻石,我们通过王锦思向专家表达了想要追讨刻石的想法,获得专家的支持,于是开始发函。”童增会长说。

      8月7日下午,联合会以快递形式向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发去信函,请大使代将信函转交给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表达了联合会希望日本皇室归还“唐鸿胪井刻石”的诉求。“8月8日下午,信息显示对方已签收快递。我们以前没有跟木寺昌人大使接触过,但是我想他会将信函转交给日本政府,目前我们还没有接到日方的任何回应。”童增会长说。

      8月10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向媒体发布了开始追讨“唐鸿胪井刻石”的消息,消息也吸引了日本媒体的关注,日本《产经新闻》、《朝日新闻》都对这一事件做了报道。媒体的反应是童增希望看到的,他希望借助媒体,让日本国内、日本天皇都知道中国民间团体已开始追讨这块刻石。

      已被列为“日本国家专有财产”

      追讨“唐鸿胪井刻石”是一件看起来困难重重的事。

      “我们可以一直申请,一直表达我们的态度。我们以前有研究‘唐鸿胪井刻石’的学者呼吁文物回归,但没有个人或团体真正站出来向日本皇室追讨这件文物,我们这个联合会是第一个真正开始追讨这件文物的中国民间团体,为追讨文物迈出了第一步。”童增会长说。

      韩国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对日追讨文物,且获得成功。1592年后,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失败,朝鲜建“北关大捷碑”。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日军将此碑掠夺到日本,保存在靖国神社。1970年起,韩国民众积极要求日本归还此碑,2005年,韩国政府正式要求日本归还此碑。同年,日本归还。

      韩国的成功案例给了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极大的信心,韩国的成功说明,面对日本政府,民间索赔并不是以卵击石,对于索赔的结果,童增会长显得比较乐观,“韩国追讨回来的并不止这一件,后来又有几次追讨成功了,日本已经陆续返还了几百件文物,有了这个先例,也许我们的追讨会更容易一些,韩国追讨北关大捷碑等了35年,也许我们不用等那么久。

      有学者认为,日本皇室主要塑造的是‘和平’、‘仁爱’的形象,他们出于对自己形象的维护,可能愿意归还的。如果说有阻碍,可能会来自日本政府。”

      知名“唐鸿胪井刻石”研究学者王仁富说:“2005年,中国唐鸿胪井碑研究会的一个高级代表团赴日,提出考察日本皇宫里这块刻石的要求,但是被日方拒绝了。这有可能是出于对日本皇室成员隐私的保护,因为这块刻石所处的位置毗邻天皇的居所,但也有可能是一个信号,即日方连看都不愿意让中国学者看到这块石头。”王仁富教授说,“这块石头被摆放在皇室花园小路旁的一个山坡上,往来都能看得见,日本皇宫的人文化素养都很高,作为皇室成员,日本天皇应该知道这块刻石的来历。”

      韩国追讨的“北关大捷碑”被存放在靖国神社内,而唐鸿胪井石刻则被存放在日本皇宫内,且唐鸿胪井石刻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它被列为“日本国家专有财产”。“‘国家专有财产’的意思就是这是人家国家的文化财产,相当于中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仁富教授说。

      最坏的结果是日本政府和皇室均不回应,童增会长表示,如果出现这种结果,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一直不断地表达诉求,“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已经对这件事表达了关注,我们更希望政府能介入。”

      29字唐鸿胪井刻石

      具有主权意义文物

      “唐鸿胪井刻石”是一块重达9吨半、体积十余立方米的不规则巨石,它的宝贵之处在于刻在石身上的29个字所记述的那段历史:唐开元二年,唐册封“渤海”使臣唐鸿胪卿崔,在靺羯首府(今敦化)圆满完成册封使命后,返京途中再次行经旅顺时,为纪念“渤海归唐”,先在黄金山下打了两口井,史称鸿胪井。又在井边巨石上刻下了“持敕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这29个字表达的意思是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这一天,受大唐皇帝的派遣,手持节符(前往敦化)册封靺鞨为渤海的册封使崔,(在旅顺黄金山驻节的时候)开凿了两口井,写下这29个字,用来永远纪念验证这一事件(大唐册封渤海拓土封疆的伟大事业是我崔完成的)。

      王仁富与“唐鸿胪井刻石”结缘于20年前,他无意间发现,刻石文字的断句存在问题,使臣崔的正确姓名应该是“崔”,后面的那个“忻”字则为动词,意为“开凿”。“‘唐鸿胪井刻石’见证了唐朝对东北地区行使主权的历史。这种具有主权意义的文物并不多见,因而非常珍贵。”王仁富教授说。

      甲午战争合议后,清海军将领刘含芳在旅顺见到了这块刻石,他给这块刻石建了一座亭子。日本对中国盛唐文化非常崇拜,“唐鸿胪井刻石”无论从历史意义还是文物价值,都深深地吸引着日本。东洋史学家内藤虎次郎曾多次到旅顺考察这块“唐鸿胪井刻石”,并撰写了《关于旅顺唐碑的调查》,文中提到“此碑文于史有益。”“内藤虎次郎正是日本掠夺刻石的始作俑者。”王仁富教授说。

      “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军大将斋藤实将‘唐鸿胪井刻石’连同后盖的亭子一起送入日本皇宫,同时留下了多达64页的接收文件。那时日本的海军和陆军都想扩大自己的规模,日本海军送这块刻石意在向天皇邀功请赏,一件具有主权意义的唐朝文物无疑会深得天皇重视。”王仁富教授说。

      据王仁富教授掌握的资料,还有一件存于日本皇室的中国文物是王羲之的《丧乱帖》,是唐朝时期传入日本皇宫的。100多年来,“唐鸿胪井刻石”隐居深宫,甚至连日本学者都难以见到它的真面目。“刻石放置的位置属于皇室的后花园,这个地方在天皇御所附近。”

      2011年,日本大地震,王仁富教授致信日本皇室,询问刻石是否在地震中受损。日本皇室给予了王仁富教授回复,表示刻石并未因地震受损,这封回信成为“唐鸿胪井刻石”确存于日本皇宫内的有力证据。王仁富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唐鸿胪井刻石”能够回归祖国。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