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陵墓迁往榆林 墓葬早年已经被盗
张季鸾,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和爱国人士,同于右任、李仪祉一起被誉为“陕西三杰”。
8月13日上午8时许,曾担任孙中山先生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主持《大公报》笔政十余年,在我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及影响的报坛大家张季鸾先生的骨骸,从其位于长安区杜曲街道办东韦村的墓冢里取出后,今日将在榆林市榆阳区榆林东沙森林公园安葬并进行公祭。
报界宗师张季鸾1942年归葬于长安
据悉,根据张季鸾先生家属申请,省委统战部批复同意,原省委书记赵乐际、原省长赵正永曾作出的重要批示,榆林市、榆阳区两级政府同意,榆阳区政协相关人员到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办东韦村迁回张季鸾先生陵墓。
张季鸾先生,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和爱国人士,同于右任、李仪祉一起被誉为“陕西三杰”。先生1888年出生于山东,祖籍榆林。1912年任孙中山秘书,参与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稿。他从事了近30年办报事业,1962年起主持《大公报》笔政长达15年,曾被誉为“报界宗师”。先生1941年病逝于重庆,1942年葬于长安区杜曲街道办东韦村。
墓园至今仍与砖厂猪舍为邻
8月12日是立秋后的第5天,晨风已有丝丝凉意。清晨6时许,经过一路打听,记者辗转找到了张季鸾位于杜曲街道办东韦村的墓园。
墓园东侧是一个砖厂,工人们趁天气凉爽正在忙碌地工作。如果不是一位砖厂工人的指点,很难知道这砖厂西面就是张季鸾先生的墓园。穿过砖厂砖坯晾晒区,登上一个小土坡之后,张季鸾的墓园豁然显现眼前。
墓园前方是一座青砖砌成的碑亭,最上面是镶嵌在青砖碑亭里的石刻“报界宗师”横额,正下方墓碑正身也镶嵌在青砖里。墓碑前方设有由一整块石头雕刻成型的巨型香案。墓碑后面就是翠柏围绕中的张季鸾墓冢,高约3米,占地约20多平方米,墓冢的基座用水泥砌护。从远处看,墓冢已经淹没在一片荒草中。荒草中有大量艾草,阵风吹过,也带来阵阵艾草的清香。墓冢背靠的少陵塬南侧被低矮的灌木丛覆盖的郁郁葱葱。
墓园的西侧是一片闲置的猪圈,里面的圈舍看上去闲置已久。墓园的南面是一个土崖,土崖下面被一片树木遮掩着,里面偶尔会传来一阵猪的哼叫声。附近一位村民说,这里曾是一个规模非常大的养猪场,“现在虽然不多了,但一到晴天,这里味道还是很大,一般人谁也不会到这里放来。”
得知张季鸾墓冢要牵走,市民蔡恒志等人已经带着一些水果前来祭拜。他随身携带的文字资料中也记载了这么多年来多家媒体有关张季鸾墓园周边环境恶化、各界人士希望改善环境或者迁坟的报道文章。
张季鸾嫡孙现身迁坟现场
上午8时许,一队人马开车来到了张季鸾墓园前,其中一辆挖掘机还停在了墓园东侧的草地上。一辆面包车上下来十多人,在一位中年男子主持人下,十多人半圆形围绕在墓碑东南侧,向墓冢鞠躬致敬。一位村民指着其中一位身着紫色T恤的男子说:“那是张季鸾的嫡孙张哲明,这些年经常和他的家人回到这里祭拜老祖先呢。”据张哲明本人介绍,他们就是专程来这里举行张季鸾迁坟仪式的。
在焚纸燃香之后,张哲明在墓碑前再次行跪拜叩首大礼后,挖掘机正式开始工作。刚一开始,挖掘机准备先将墓碑推倒,但因为青砖与石碑主体粘结太紧密,在挖掘机想推倒墓碑的时候,墓碑突然从底部裂开。在众人一片惊呼声中,挖掘机立即停止了工作。经过简短商议之后,挖掘机先对墓冢上方的泥土进行开挖,并且将挖下来的泥土填放在墓碑和墓冢之间,“一会儿碑亭推倒以后可以倒在土堆上,墓碑受损少一些。”
挖掘机效率很高,瞬间,墓碑就已经被平躺放倒在堆起的黄土上。工人们用榔头、钢钎很快将碑身主体部分取下来放倒旁边一辆货车上,紧接着又设法取下残留的碑座和镶嵌在碑亭上方的“报界宗师”横额,一并放在火车上。
碑身和“报界宗师”的横额取下来后,张哲明上前仔细地查看了这两件石刻,沉默很久说:“这些都是多年前我们自己出资修建的。”
村民“想知道墓里面到底有些啥”
很快,挖掘机又在正南面对张季鸾墓冢进行开挖,寻找墓道。大约上午10时许,挖掘机在向下挖了大约两米深的一个斜坡后,墓葬露出了部分砖砌结构,工人们又小心的清理了已经散乱的青砖,挖掘机继续往下开挖,终于露出墓道入口。墓道口的上方还有一块石刻的横额,上面刻着“一代论宗”四个大字。
4名陕北口音的工人跳下墓道斜坡,还有人递来了手电筒,两个人拿着手电筒钻进了墓室。一直站在一旁默默观看挖掘过程的张哲明说:“那些砖块已经散乱,显然这里已经被人盗掘过了……。”周围围观的村民一直都饶有兴趣的看着整个挖掘的过程,“毕竟在咱村上埋了这么多年了,听说当年蒋介石、宋美龄都来参加下葬的仪式了,咱就想知道里面到底有些啥。”一位村民说。
10:30分左右,一块已经朽蚀很严重的红褐色棺盖木被两位工人从墓室里面抬着放到了斜坡上,棺盖上隐约中还有竖排的一行字迹,可惜已经模糊不清。紧接着又有更多的朽木被工人拿出来放在斜坡上。张哲明站在斜坡旁看了一会儿又很快退回到轿车旁,点起一根烟坐下,“有点冷,下雨了。”他的话很少,总像是在想着什么。 不一会儿围在土堆上观看的人群发出一阵惊呼——“金的!”,原来,墓室里的工人端着一块方形的木料放在了土堆上,这块方形木料上有一些残缺不全的金色龙兴图案。紧接着工人又从里面清理出了一些已经朽蚀严重的丝绸布料后,对墓室里的清理暂时告一段落。
墓葬早年已经被盗
在清理出来的一块大约30X40厘米见方的石刻墓志铭上,张哲明用手仔细的摸索着,查看上面的字迹,最最后面他看到了父亲的名字“士基”两个字。清理完墓室后,工人们将张季鸾的骨骸用一块红布包裹好,和一块棺盖木一起放到了车上。
据在墓室做清理工作的工人介绍,张季鸾墓室高约1.8米,墓室内仍有两道门,并且墓室内分为三个隔间,总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中间为主墓室,存放着张季鸾的棺材,两旁侧室内并未发现其他物品,“这个墓葬很早以前已经被盗过了。”工人介绍说。
大约11时许整个迁坟活动全部结束。张哲明在张季鸾墓前又鸣放了一串鞭炮才转身离开。离开时,墓园上空开始飘下细细的秋雨。张哲明告诉记者,他在上海一家女校任职,他的其他家人一部分在上海,一部分已经移居海外。“但在这之前我每年都会来这里祭拜祖先。”说话间,他浓重的南方口音普通话让人很难把他与“祖籍榆林”的概念联系起来,“我现在已经是上海人了。”
榆林市有关部门昨日也参与了这场迁坟活动,一位负责人表示:“落叶归根,回归故里。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也是张季鸾先生终生的故乡情结所在(先生曾用‘榆人’作为自己的笔名)。张季鸾先生陵墓的回迁,将成为榆林文化发展的又一精神支柱,必将对榆林文化大市的建设起到积极地影响和推动作用,也将成为榆林最响亮的一张文化名片。 ”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